胡懋仁:样板戏,京剧向现代戏努力的样板
今天的京剧要改革,要发展,一定要走向现代戏转变的道路。没有这样一条道路,京剧肯定只有死路一条。只是我们的京剧工作者,现在有没有这样的气魄,有没有这样的胆略,有没有一心为了人民而进行创作的志向,将是决定中国京剧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因素。
前不久,在网上听到北京101中学金帆交响乐团演奏的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非常感动。感动的原因在于,原来一直很熟悉的旋律,今天听起来依然那么优美,那么动听,那么感人,那么动人心弦。
多年来,我们有些人,一提起样板戏,似乎在评价上都带有某种贬意,带有某种负面情绪。甚至在那十年动荡的岁月中,样板戏似乎成为了一种罪过,或者一种帮凶。当年的文化沙漠现象,似乎样板戏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的。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脱离实际的。
过去,一提起芭蕾舞,就是《天鹅湖》、《胡桃夹子》、《唐·吉诃德》、《葛蓓利亚》等,别的剧目我也记不全,其中当然像《天鹅湖》还是非常棒的。但总的说来,这些舞剧距离中国观众,特别是中国普通百姓还是有点远。毕竟,其中的文化差异会影响中国人对这些艺术的欣赏。当年,纵然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央芭蕾舞团也排练过《天鹅湖》,不过据说那是一个简化版。不过,苏联人民的帮助我们还是要非常感激的。只是如果没有中国反映自己文化的作品,只是一味地表演外国剧目,其中终归隔着一些薄膜。
后来,我们有了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我们中国的老百姓能够看到反映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化的西方艺术形式,人们在观看这些舞剧的时候,与观看外国舞剧的感受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的。无论是舞蹈语言,还是舞剧的内容,都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也都是容易接受的。
还有一出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源自京剧《红嫂》。舞剧中的音乐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但舞剧中的插曲还是很有印象的。插曲名字似乎是《我为亲人熬鸡汤》,但是到底是不是这个名字,我也没有把握。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歌曲的旋律也还有一点印象。不过,原来在听红嫂的故事的时候,一直不太清楚红嫂是怎样用乳汁来救解放军伤员的。那时候年轻,什么事都不懂。在舞剧里,女主人公是用解放军伤员的军用水壶接下自己的乳汁。但是现在想来,在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应该是,红嫂是直接把自己的乳房塞到已经昏迷的伤员的嘴里,用自己的乳汁来解救的伤员。现在想起来,如果直接用乳汁来喂伤员,应该会更震撼一些。而用军用水壶作为一个媒介就缺少这样的震撼力了。在舞台上,可以用很多形式来表现红嫂用乳汁来救治伤员的壮举,但不知道为什么编导在这方面就是缺乏想象力,一定要借用一个军用水壶,这多少有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