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看不惯《阿凡达》的故事?
这几天吧,烦心事多,就说点让大家高兴的事情吧。阿凡达2上映了,凉了。当然,也没有起到一些人幻想中重启市场的效果。这部片子被不少人看好,不完全是对疫情的错误判断,也是深信这是当代电影的顶流,觉得足以压倒国内的土包子。
其实,阿凡达的优点是顶流的技术,这是超高成本砸出来的。而它的故事,从一到二,都不太好,起码并不对大多数中国人的胃口。
对这电影吧,我有两位朋友,提了两个问题,我觉得挺好,算是典型的中国人之问吧。第一个,两部都这么多年,主角这一家子怎么还是原始人过家家,没搞点技术和社会进步。第二个,为什么反派明明科技高很多,最后老是剧情杀,外国电影里,高科技普遍不顶事。我今天就来谈谈这两个问题。
提第一个问题的朋友,是一个典型的当代中国青年,就是喜欢建设发展的那种人,所谓的种田流爱好者。阿凡达这样的故事,其实是不太能被中国人所接受的。因为它有一个欧美人熟悉,但中国人比较难接受的概念,就是所谓的高贵的野蛮人。更原始的社会,人更淳朴,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高贵野蛮人这个概念,它是一个既反现代化又无法摆脱欧美中心主义的扭曲意识形态,这和我们所说的质朴不是一回事了。
阿凡达的故事结构,其实有两部经典好莱坞电影是可以参考的。一部是风中奇缘,一部是与狼共舞,两部都涉及了印第安人,而且是美化的印第安人形象,同样也涉及了文明冲突这个矛盾。这两部电影,堪称经典,分别以喜剧和悲剧,阐述了所谓文明人眼中的高贵野蛮人。
资本主义是不是生产力进步?是生产力进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也暴露出巨大弊端。这就是马克思所说,人的异化,上至资本家,下至工人,都是这个大生产机器的一个部件,不外乎是能消耗多久的问题。
西方世界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享受文明带来的好处,一方面敏锐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压力。像所谓中产阶级,本来就是既被收买,又被压迫,遇到困难,马上就打回无产阶级原型的缓冲层。更不用说,经济周期律是客观存在的,高度活跃的经济生活和超前消费身后,人的消耗也超级快。从云端到地狱,在现代社会中并不少见,甚至在逐步加速。
这种情况下,或多或少,人们就会出现反现代化的情结。人们把理想的目光投到生产力更落后的文明中去,这就是美好野蛮人的出现。我们这里不说,这些想象中美好的往日旧文明是怎么被资本主义的压路机所毁灭的,连渣都不剩的。但这种理想,它是根植于反现代化的。于是形成了一个逻辑环,要保存纯洁,就要保持原始。随着多元化思潮的到来,这就进一步发展为,原始=多元化=体现进步=现代化。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