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拨浪鼓咚咚响》:留守儿童,一曲悲歌


  在止不住的眼泪中看着影片落幕,空荡荡的影厅慢慢亮灯。

  《拨浪鼓咚咚响》,难得的佳作。

  这是一部极为用心的“小电影”,纪实风和纪录感均十分浓烈的陕北乡村公路片,主演的“父子”俩真情流露、细节动人,几乎每一个阶段两人之间情绪的变化——从对立到不舍、从陌生到无间——都极其自然地演绎呈现出这个题材在特殊地域和特殊场景下应有的人物状态。

  全片看似节奏舒缓,但没有一处是多余的。

  可惜,或许是因为宣发预算有限,或许是因为没有流量明星的加持(但这对于创作团队恐怕是件好事),《拨浪鼓咚咚响》在网络上毫无波澜,甚至很多朋友完全不知道院线上正挂着这样一部排片量少得可怜、即便在淡季也拿不到影院主宣位、但是质量属实上乘的诚意之作。

  电影于2月25日正式公映,然而到这周五票房累计才114.6万元……确实略感无奈啊。

  1

  影片故事线很简单,一个失去了儿子的父亲(苟叔)与一个失去了父亲的儿子(毛豆)之间的“爱恨纠葛”。

  由于想念在外打工的父亲,毛豆在送走自己唯一的亲人奶奶之后,偷偷溜上了苟叔的运货车,结果不小心在车厢里烧毁了苟叔价值数千元的货物,愤怒的苟叔便带着毛豆踏上了寻父之路,想要找到毛豆的父亲讨要损失。

  殊不知,毛豆的父亲早已身亡,是同样在外打工的六叔一直以来瞒着毛豆。

  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陷车、摆摊、遭人敲诈、被地头蛇殴打等一系列小故事,苟叔恍然间已经将这个被亲生父母抛弃在陕北窑洞中的可怜娃视如己出。

  当苟叔为毛豆点燃烟花时,这个从小对烟花充满渴望(但没有零花钱,玩不起)的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父爱。

  “是为我一个人放的吗?”毛豆这句嚎啕大哭下的怯问,直接戳爆观者泪腺,也呼应了影片的英文名字——《Like Father And Son》,如父如子。

  导演白志强有亲口吐露:

  我接触到了一大批留守儿童,当看到他们的艰难处境时,总觉得该做点什么。当时有人提议可以为他们拍摄一部纪录片,但是考虑到这些孩子将来长大后可能并不想看到自己充满艰辛的童年,于是就萌生了拍摄一部故事片的想法。

  这就是《拨浪鼓咚咚响》的缘起,当然,这部电影的故事也的确是有原型的,毛豆的角色就是参考了一位失去了父亲的留守儿童创作的。这个孩子就一直盼望着父亲可以给他放一场烟花,也就有了片中结尾处的那场令人印象深刻的烟花。

  不怕丢人地说,这场烟花是我们蹭的隔壁村的。没错,我们剧组太穷了,买不起那么多烟花。正好当时赶上灯会,隔壁村要放烟花,于是制片就跑过去一顿安利,说我们可以让你的烟花放得更有意义,于是得以延迟燃放。

查看余下8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