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志青年去农村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经常说要把农村搞好,讲的头头是道的,但是一直没有落实的具体办法,我认为这个症结在哪里,就在两个字:“流动”,以前我们知道,有一个“上山下乡”运动,那个并非是自愿的,而是响应国家号召的,虽然知青为广大的农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多人还留在了农村,成为乡村教师、村干部、以及农业科技的带头人,但是由于并非自愿,那些伤痕派文化人一再抹黑这个事,导致大量的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榜样人物都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但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我在身边做了广泛的调查,很多人想去农村而不可得,想去农村的有三种人,一种是富家子弟,城市创业又没什么项目,大多是饱和的,这种并不是纨绔子弟,属于有理想有信仰的这种人,想在农村试试毛主席当年提倡的农村建设模式;第二种是一些中产阶层,在城市里日夜奔波,生活的挺疲倦,也想去农村,换一种温饱之余,有闲暇时间追求闲云野鹤的生活,第三种是打零工或准失业人员,在城市待不下去的,也想回农村。
有人就疑惑了,想回农村你就回去老家吧,嘴上一直在说,为啥不行动呢?回不去的有三个原因,一个是很多人为了孩子读书,家里都变成城市户口了,虽然土地政策没变,但只不过是暂时挂在他们名下,他们没办法有长远的计划;第二个是人一直在城里,仍然保留了老家农村户口,但是单枪匹马回去,不知道干啥;第三个是你是从哪个农村出来的,必须回到哪个农村,是不能流动的。
每年到年底,家乡的车站上都挂个横幅,都号召有志青年留下来,扎根农村搞建设,结果根本就没人响应,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们根本就不是“共同梦想人”,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这怎么可能做的好呢?农村要做好,必须要有共同梦想人,当年搞单干的时候,中国还留下了十几个集体村,目前全部都是中国百强村,无一例外。这个并不是村干部强制的,而是村民们集体要求的,说我们不想散伙过日子,我们希望还在一起过吧,有了这种共同的信念,工作才好开展。
现在的情况和以前的“上山下乡”不同,是有一群城里人主动想去农村,甚至他们还创建了纲领和计划,如何自我组织,建立新的组织模式和经营模式,但问题还是卡在“流动”上,因为他们是天南海北的人,不是一个省份的,更不是一个城市的,但是他们的理念相同的,就是要去农村证明一下,社会主义农村的优越性。
这群人并不缺钱,他们的口号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并还规划了美好的蓝图,有时候问我有啥意见,我说,想法是好的,但是哪有地方给你们尝试梦想呢?现在农村干部的工作还处于哪个阶段呢,就是一个村子里偶尔在外面闯荡的人,出现了一两个老板,然后他们就巴结这个老板,希望老板回来投资家乡,看人家爱答不理的,还神情猥琐地送给人家一个名誉称号,说你是乡贤啊,结果迎来送往,一番操作,人家根本就不回家乡了,这条路其实是走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