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周桃生:我与祖国共成长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见证祖国母亲的腾飞崛起;他们与新中国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他们以家史印证国史,以个人史折射时代史。他们就是与新中国同龄的“70后”。
在湖北大学庆祝第35个教师节纪念大会上,学校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获得者颁发奖章。获得纪念章的代表之一、今年70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退休教授周桃生感慨,“70年沧桑变化,我们经历着祖国发展历程中的风风雨雨,感受着祖国建设成就的日新月异。最大的幸运就是这些年,我与祖国一起成长。”
经历 我与祖国共同成长
1949年6月,周桃生出生于武汉汤逊湖畔马湖村。他自幼爱好看书学习,经常在学校四处找书看,还跑去借在城里读书的大哥哥们留在家里面的书。
上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期间,中学毕业的周桃生回到了马湖村。最初在公社的5年,周桃生兢兢业业、工作踏实,在生产队学习务农的他,因表现好被调入公社农业机械厂,跟着前辈学习钳工。在生产一线工作的日子,周桃生一边踏实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一边挤时间看钳工等专业、励志教育的思想政治书籍。“那时候我们看得最多的是《毛泽东选集》,我特别喜欢毛主席的四篇哲学著作,这对后续的工作学习极有指导意义。”
1973年,周桃生进入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物理系学习,1976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开始摸索科学研究方向,在物理系激光研究和压电铁电陶瓷材料两个课题组中,周桃生选择了压电铁电陶瓷材料,从此一生钻研其中,并在1998年荣升为教授。
1989年,周桃生所在的压电陶瓷技术研究所,在大功率变压器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吸引了外商投资100万美元开发该项技术的实际应用。以此为基础,1990年,压电陶瓷技术研究所先后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取得了湖大历史性的突破。
2009年,退休后的周桃生被返聘,工作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课题组,时至今日,他每天仍忙碌在实验室,协助指导研究生进行电子陶瓷科技研发工作。在他的指导下,课题组在高性能电子陶瓷,尤其在高温压电方面取得了创新型的科研成果,实现了技术转让。
奋斗 新时代建功立业
70年沧海桑田。回想起过去的岁月,周桃生最难忘的便是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从前,大家过的是“吃饭不要钱”“人民公社大食堂”的公社生活,突然间,食堂没了、食物没了,十来岁的周桃生跟着周围人一起,到地里摘野菜,到湖里挖野藕,“稻谷壳做成的糠粑粑,真是难以下咽。”但有共产党的领导,有国家在,有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再艰难的日子也能渡过。这种状况,过了这三年就慢慢好起来了。虽然当时家境比较贫困,但周桃生借助小学免学费,中学、大学享受国家助学金的补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这也是他感恩党和国家,努力学习工作的动力。
祖国在发展,周桃生的生活也在变化。“不管是工作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是日新月异。”刚开始工作时,周桃生住的13.7平方米小房子要挤三个人,配备几件简单家居,冬冷夏热。多年来,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他也先后搬了4次家,住上了如今180余平方米的家庭住房。今年借海绵工程和军运会东风,所居湖大教师公寓小区焕然一新,让他实实在在地增添了幸福感。
工作中,科研条件和教学条件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周桃生说,80年代初整个学校测试中心的测试条件都比不上如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个学院测试设备条件好。见证这些变化过程的周桃生说:“这都是国家不断强大富有、全体湖大人脚踏实地的忘我奋斗的结果。”
“我是和新中国同龄的人,经历过苦难,一路走来,就是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工作,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周桃生教授(中)指导学生做实验
梦想 新青年脚踏实地守初心
周桃生说,他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实现了高校教师科学研究中社会服务的功能。多年来,他被国内多家企业聘为技术顾问,让象牙塔里的研究走向了社会,服务了社会。
“梦想这种东西,可能在你出发的时候就看清了,也可能在快走到终点的时候,你才发现,并且已经实现。”
走好当下路,脚踏实地,坚定前行———这是周桃生对当代青年殷切的寄语。他在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不少的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是他对学生们最重要的要求,“做人要有文化、有修养、有道德,树立正确的三观,而做事学习时不要去局限于某些学科与专业的限制,这山望着那山高,要有学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的工匠精神。”
朝气蓬勃、勇于创新是周桃生心目中当代青年的标签。在实验室及课堂内外,他常常为新出现的事物和青年掌握新事物的能力所惊叹,他认为当代年轻人比起老一辈人更有创新能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学习的接受能力也更强。
“当代青年是非常有希望的一代,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在祖国伟大复兴征程上,刻苦学习、努力奋斗,梦想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