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中美两国的大学,缺钱的我,不得不说“社会主义好”
一个挺好的朋友跟人说我总向着中国,向着共产党,向着社会主义,是因为我家比较穷,上大学都是靠国家的奖学金、助学金,受惠于共产党,所以思想才比较红。
这个朋友曾跟我在美国这边一家公司共事,我们两家住的也不远,私交不错,上班空隙时间天上地下瞎聊,我上大学的这些情况就是聊天时随口说的。不过他得出这么个结论还是挺让我意外的,因为以前还真没往这个方向上想太多。
对于一个政治学人来讲,坚持一种理念、一个主义,首先是因为其本身的逻辑自恰和科学性、先进性,是因为它的理想追求符合基于人类整体利益考量的实践方向。
此外,人生而自爱,生而爱自己所在的共同体、自己的国家,人从小受的教育会对人的理念选择起很大作用。人也爱惜自己的“羽毛”,一个人多年参与社会变革的经历也会影响他的价值取向。
这方方面面都对一个人的“心向”起着重要作用,而非简单的过往一两件事的影响。不过我的这个朋友讲的也并不能说错,这应该也是一个因素。古人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国家对我们大学生的支持远超“滴水”。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思考,也很有意义。
我们家在大西北的农村,我上大学那会儿的确很穷,而且家里供着三个大学生,不止我一个。我上四年大学总共花了家里一万多块钱,这点钱在当时放在稍微富裕一点儿的家庭,可能仅够一个孩子一年的生活费。
不谦虚地说,我上大学那会儿读了不少书,大多时候都是图书馆自习室要关门的时候才回宿舍休息。上课、读书之余,我还创办了一家学生社团。这两方面加起来,我的时间就用得差不多了,所以也很少出去打工。
另外,我也没办助学贷款,上这四年大学的钱基本就来自国家和学校给的各种奖助学金。国家对我的这种支持(当然,不是专对我一人),我自然是感恩的。
很多鸡汤文都喜欢讲感恩的话题,我想,我这种感恩也符合他们的价值取向。只是鸡汤文的感恩对象一般都是个人,要说对国家感恩,恐怕会被他们嘲笑。这其实是一种缺乏理性的戾气。
公知主导的年代,国家、政府都是用来批判的。当然,批判是需要的,然而批判归批判,不能因批判生出魔眼。批判是为了让事情变好,不是为了图自个儿嘴里痛快,再龌龊一点儿的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该批判的批判,该肯定的必须肯定,得人襄助,得国家实惠,该感恩的自然要感恩。
然而,我以往的感恩还是不够的。因为奖助学金解决的只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的问题,而在此之外,一个学生上大学,国家的支持费用远高于学生一年交的那几千块钱学费。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