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经济表》资本循环理论的比较研究

2023-03-14 841 0
作者: 刘新刚、卢鑫 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公众号

  强化对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对于当前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多集中在《资本论》第二、三卷及其经济学手稿。马克思在这些文本中多次提及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并对其关于循环问题的观点表达了肯定。在魁奈的众多成果中,1758年首次出版的《经济表》是最具代表性的专著。其力图在描述“经济秩序”的基础上对政府参与循环提出“明确的概念”,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其对资本循环问题的认识。该著作一经问世便在当时经济学界产生影响,其中的“自然秩序观”更是直接影响《国富论》的创作。然而,斯密在《国富论》中否定魁奈的观点。在1861年至1878年间,马克思在批判斯密资本循环理论时发现并吸收《经济表》的科学成分并形成关于资本循环问题的系列手稿,这些手稿后经恩格斯整理成为《资本论》第二、三卷的主要内容。

  由于两者研究主题相近且马克思多次对魁奈表达了肯定,《经济表》和《资本论》资本循环理论的异同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问题。熊彼特、里昂惕夫和斯通等西方学者认为,两位学者的资本循环理论具有诸多相近之处,进而将两者在资本循环问题上的理论贡献“相提并论”。我们将这一观点成为“相近说”。该观点招致许多学者反对,认为其忽视马克思对魁奈的批判。但是,考虑到马克思的确肯定了魁奈的观点,为尽可能地能够涵盖两位学者在资本循环问题的理论异同,反对“相近说”的学者逐渐形成了“超越说”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对魁奈的观点进行了“升华”。然而,类似观点过多强调两者在理论立场等方面的差异,无法全面解释为何两者存在相通之处。因此,如何看待这两种资本循环理论异同的两种观点,并尝试提出一种更具解释力的观点就成为本研究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资本论》与《经济表》资本循环理论比较研究现状

  关于《资本论》和《经济表》资本循环理论的关系,学界目前形成了“相近说”和“超越说”两种观点。熊彼特、理查德·斯通和里昂惕夫是“相近说”的代表学者。由于这些学者在学界的独特影响力,“相近说”在学界颇有影响。从相关研究成果看出,认同“相近说”的学者多受到“研究方法”“内在逻辑”和“现实应用”三个层面论据的影响。

  第一,《资本论》和《经济表》的“研究方法”存在相似性,二者都运用了具有系统论意蕴的方法考察资本循环问题。研究方法是理论建构的核心环节,方法的相近自然使得学界认为两种理论存在很大的相近之处。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循环流动”词条中,编者吉利伯特认为,“循环流动”这一研究方法是在《经济表》被首先使用的。然而,由于斯密的质疑,“循环流动”的研究方法在当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直到一个多世纪以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发表了自己的‘经济表’(1885年),人们才重新提出了这一课题”。蔡仲旺等将该研究方法概括为“双循环范式”,认为两位学者“都采用了双循环范式来研究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许光伟认为,“循环流动”方法本质上就是“系统发生学”。“循环流动”“双循环范式”是系统论在资本循环领域的体现。熊彼特也持有类似观点,认为马克思从魁奈那里得到“整个经济过程的根本概念”。

查看余下9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