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动力是工本,而不是资本


  近日从人大论坛上看到了有风6565的帖子:《资本是市场经济的源动力》。

  文章认为:

  “当机器大生产出现,劳动产品主要成为用于交换的商品后,人类社会进入了市场经济阶段。这时进行社会生产的资源配置不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者的需要决定,而是由市场需求决定了,用于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也由此成了以获取盈利为目的的资本。资本并非天生就有的,它只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生产资料成为赚钱工具后的产物。当生产资料用于满足所有者自身需要而时行生产时,它只是生产资料而根本不是资本。资本就是用于赚钱的生产资料。这一点也可以从商品生产者全都是以赚钱为目的得出结论。商品生产者只所以进行生产,唯一的目的就是在商品出售后得到一个超过其预付货币额的余额(马克思称之为剩余价值)。”

  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就是自相矛盾的:既然“资本并非天生就有的,它只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生产资料成为赚钱工具后的产物。”那么,资本怎么会成为市场经济的源动力呢?

  资本与市场经济是子与母的关系,开始的时候,生产资料尚未成为资本的时候,人们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只是满足自己取得某种使用价值的需要。这时尚未有资本,那这个市场经济的源动力是什么?这时的市场经济它又是怎么存在和发展的呢?一个没有源动力(资本)的市场经济它又是如何存在和发展的呢?

  因此,“资本是市场经济的源动力”这个说法不符合实际,这个结论不成立。

  其次,“人类社会进入了市场经济阶段。这时进行社会生产的资源配置不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者的需要决定,而是由市场需求决定了”,这个说法也不对。对于某种生产,如果社会存在需要,但如果这种生产对生产资料所有者而言是无利可图,那这种生产就不会产生。例如,在许多事情,虽然社会十分需要,但你真要去做,那并不一定赚钱。俗话说,打也来,骂也来,亏本的生产做不来,无利可图,哪个老板愿意去投资呢?确切地说,只有当某种生产既满足社会需要,又能为生产者带来利益时,这种生产才得以产生并发展。商品是两重性的,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使用价值是因为客户所需要,而其交换价值则是生产者需要。正是因为商品具有两重性,既能利他,又能利已,所以它才得以生产并进入流通过程中。

  第三,“人类社会进入了市场经济阶段。这时进行社会生产的资源配置不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者的需要决定,而是由市场需求决定了,用于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也由此成了以获取盈利为目的的资本。”这一说法也是不成立的。资本并不是因为市场需求决定了资源配置,而是因为劳动力成为了商品。正是因为劳动力作为商品卖买,资产所有者的生产资料才能吸收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从而使生产资料成为资本的存在形态。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之前早就存在市场经济,但生产资料只是到了劳动力作为商品卖买时才成为资本。

  商品是市场经济的起点;而资本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起点。生产资料或货币是不是作为资本存在,关键在于劳动力的有没有商品化。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畴,而不是市场经济的范畴,不要搞混了。

  第四,“把资本定义为用于赚钱的生产资料,用于赚钱的钱,用于赚钱的商品,符合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理论,反映了资本的实质。在马克思看来,用于赚钱的就是‘预付资本’,赚来的钱就是‘剩余价值’。”把资本定义为用于赚钱的生产资料,用于赚钱的钱恰恰不符合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理论。

  在商品流通中,生产者是为买而卖,以商品开始,通过货币中介,再回到商品:例如,我去把种的稻子卖了,再用卖稻子得到的钱去买需要的衣服,整个过程实际表现为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为质的区别;而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为卖而买,开头和结束都是货币,例如,老板化钱雇佣工人和买来相关材料、机具,制造出产品后再卖出,又变成了货币,整了过程实际表现为货币与货布的交换,表现为量的差别。资本的流通过程之所以会有意义,是因为投入的货币与回收的货币发生了量的差异.例如投入了100元,回收时变成了110线120元。也就是说,在资本的流通中,原来预付的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了下来,而且还产生了增殖。正是有了这种增殖,所以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而这增殖的价值量,就是剩余价值。

  “价值时而采取时而抛弃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同时又在这种变换中一直保存自己和扩大自己,价值作为这一过程的扩张着的主体,首先需要一个独立的形式,把自身的同一性确定下来。它只有在货币上才具有这种形式,因此,货币是每个价值增殖过程的起点和终点”。

  “因此,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货币,从而也就成了资本。它离开流通,又进入流通,在流通中保存自己,扩大自己,扩大以后又从流通中返回来,并且不断重新开始同样的循环。”

  从这里可以看出,资本必须把它理解为一种运动,而剩余价值只是这种运动中产生的增量。因此,没有资本的运动,也就谈不上剩余价值。

  第五,“对市场经济来说生产资料作为资本运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只是当每个资本家(生产资料的所有者)都以赚钱为目的,并为此必然展开优胜劣汰的竞争时,市场经济才能不断的迅速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存在以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存在为前提,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资本作为源动力发展。”如果说“只是当每个资本家(生产资料的所有者)都以赚钱为目的,并为此必然展开优胜劣汰的竞争时,市场经济才能不断的迅速的发展。”,这只能表明资产所有者的生产目的,即对剩余价值的贪欲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源动力,而不是什么市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因为,仅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才会产生资本家,从而形成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

  第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如此。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资本起着同样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仅仅在于,资本及由此决定的剩余价值的归属不同。资本主义的资本归少数资本家私人所有,因此剩余价值或说利润也归少数资本家所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本归企业全体劳动者所有,因此剩余价值或说利润也归企业全体劳动者所有。由此也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是少数人越来越更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多数人共同富裕。”在这里,你的观点又是自相矛盾的:既然在社会主义社会,企业的生产成果归全体劳动者所有,请问,哪还有剩余价值存在?没有剩余价值存在,又怎么能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资本起着同样的作用”?没有剩余价值,没有资本的运行,又怎能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如此”呢?

  当我们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通常认为是实现公有制为主体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既然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那就在事实上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既然实现按劳分配,那在生产结果的分配上就要按照“谁劳动谁受益”的劳动分配原则,就要按照“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基本顺序和内容进行个人消费价值的分配,在这里,劳动者所凭借的、取得生产成果的是投入集体生产的劳动量,而不是什么“预付资本”,劳动者取得收益的依托分明是工本,哪还有什么资本在起作用?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不是什么“资本运行”,而是“工本运行”:其生产目的是满足全体劳动者不断增长和丰富的消费价值需要;其运动形式是劳动的投入和消费价值的取得;劳动价值化能力的再增长和再投入;消费价值的再取得……,如果不断循环。

  讨论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市场经济所以会产生,这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由于在私有化条件下生产者满足自己对特殊使用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因此,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其动力来自生产者对特殊使用价值的需要,他生产商品不过是用来换取能够满足自己消费需要的使用价值。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劳动力的商品化,社会生产采用了资本的生产方式,资产所有者对剩余价值的贪欲成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源动力。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在资本的轮子上滑动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化,人格化的资产者已经消灭,劳动者成为生产主体,相应地,社会生产采用了工本的生产方式,劳动所有者对消费价值的需要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动力。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工本的轮子上向前滑动的。

  当资产者当家做主和按资分配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为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这时的生产主体由资产者变成了劳动者,生产目的也有剩余价值变为了消费价值,因而作为市场经济的源动力,也由资本转变为工本。

  市场经济的船只,已经从小私有制基础上出发,经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到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三个阶段,而你的市场经济观念还是停留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二阶段,并把仅仅适用于第二阶段的“资本是市场经济源动力”的认识,套用到第三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然是过时了。

  【文/钟建明,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原载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