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动力是工本,而不是资本
近日从人大论坛上看到了有风6565的帖子:《资本是市场经济的源动力》。
文章认为:
“当机器大生产出现,劳动产品主要成为用于交换的商品后,人类社会进入了市场经济阶段。这时进行社会生产的资源配置不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者的需要决定,而是由市场需求决定了,用于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也由此成了以获取盈利为目的的资本。资本并非天生就有的,它只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生产资料成为赚钱工具后的产物。当生产资料用于满足所有者自身需要而时行生产时,它只是生产资料而根本不是资本。资本就是用于赚钱的生产资料。这一点也可以从商品生产者全都是以赚钱为目的得出结论。商品生产者只所以进行生产,唯一的目的就是在商品出售后得到一个超过其预付货币额的余额(马克思称之为剩余价值)。”
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就是自相矛盾的:既然“资本并非天生就有的,它只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生产资料成为赚钱工具后的产物。”那么,资本怎么会成为市场经济的源动力呢?
资本与市场经济是子与母的关系,开始的时候,生产资料尚未成为资本的时候,人们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只是满足自己取得某种使用价值的需要。这时尚未有资本,那这个市场经济的源动力是什么?这时的市场经济它又是怎么存在和发展的呢?一个没有源动力(资本)的市场经济它又是如何存在和发展的呢?
因此,“资本是市场经济的源动力”这个说法不符合实际,这个结论不成立。
其次,“人类社会进入了市场经济阶段。这时进行社会生产的资源配置不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者的需要决定,而是由市场需求决定了”,这个说法也不对。对于某种生产,如果社会存在需要,但如果这种生产对生产资料所有者而言是无利可图,那这种生产就不会产生。例如,在许多事情,虽然社会十分需要,但你真要去做,那并不一定赚钱。俗话说,打也来,骂也来,亏本的生产做不来,无利可图,哪个老板愿意去投资呢?确切地说,只有当某种生产既满足社会需要,又能为生产者带来利益时,这种生产才得以产生并发展。商品是两重性的,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使用价值是因为客户所需要,而其交换价值则是生产者需要。正是因为商品具有两重性,既能利他,又能利已,所以它才得以生产并进入流通过程中。
第三,“人类社会进入了市场经济阶段。这时进行社会生产的资源配置不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者的需要决定,而是由市场需求决定了,用于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也由此成了以获取盈利为目的的资本。”这一说法也是不成立的。资本并不是因为市场需求决定了资源配置,而是因为劳动力成为了商品。正是因为劳动力作为商品卖买,资产所有者的生产资料才能吸收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从而使生产资料成为资本的存在形态。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之前早就存在市场经济,但生产资料只是到了劳动力作为商品卖买时才成为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