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诗词赏析丨董必武诗中的磊落光明

2023-09-02 1051 0
作者: 陈十 来源: 学习时报

董必武出生在湖北黄安(今红安),他是中共一大代表,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他一生为新中国的独立富强和民族解放呕心沥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董必武留下的1300多首诗作,是他光辉一生的写照,是他无私奉献的印证。

  (一)

  1975年3月,90高龄的董必武在生命垂危之际,于病榻上写下了令人动容的《九十初度》。诗中“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饱含深情地回忆自己90年风雨飘摇的一生。董必武在总结自己革命一生的基础上,告诫人们在胜利面前还需谦虚谨慎,“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改造世界观和人生观,脚踏实地建设美丽中国。在尾联,也是本诗的诗眼,他强调,“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董必武一生信仰马列主义,深信只要有马列主义的引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前途就一定会光明。

  董必武是清末秀才,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中学。时任湖广总督瑞澄非常看重他的才华,上奏朝廷,擢为“拔贡”。董必武少年时就胸怀大志,视功名利禄为粪土,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到武昌军政府工作。辛亥革命失败后,他远赴日本,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在《致四叔家信》诗中表明心迹:“重违庭训走天涯,不为功名不为家。旋转乾坤终有日,神州遍种自由花。”诗中明确表达董必武之所以违背父母光宗耀祖的意愿,只因为有一颗立志精忠报国、扭转乾坤、救亡图存的赤子丹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在日本留学学习法律的董必武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他从心底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当他听说辛亥革命前辈潘怡如病逝后,在《哭潘怡如》的诗中写道:“多病所需惟药饵,真情直欲吐心肝。”诗中提及的“多病”是指旧中国积贫积弱,遭列强欺凌;而“药饵”则隐喻了马克思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当时“多病”的千疮百孔的旧中国,而“吐心肝”则代表着他精忠报国之心,他立志去呼唤民众,为祖国的危亡而斗争。

  1920年董必武和陈潭秋在武汉成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湖北的2名党代表董必武、陈潭秋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他开启了轰轰烈烈又波澜壮阔的人生。

  (二)

  董必武写下的1300多篇绚丽灿烂的诗作中,悼亡诗所占比例不大,但却是他革命生涯的忠实记录,是对中国革命历史史诗级的讴歌。这些悼亡诗深沉地表达了他对朋友、对同志、对祖国、对人民真挚深沉的情感。《吊熊瑾玎同志》是董必武人生中最后写的一首悼亡诗。中共中央在上海时期,熊瑾玎负责财务工作。在中共南方局主办的《新华日报》里,熊瑾玎任总经理,与董必武共事过一段时间。他经手过巨额的钱款物资,在党内长期被同志们称为红色管家。他一生清正廉洁,家境贫寒。董必武得知熊瑾玎去世的消息时,已是88岁高龄且疾病缠身,但他对同志深深思念,在病榻上提笔写下了“烈烈寒风剧自吹,小园摧折老梅枝。花繁幹挺今何在?疏影依稀入梦迟”。

查看余下5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