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伟:《资本论》具象法之二
有机构成具象之生产一般:理论启航
【作者按】下面贴出的内容是拙文“《资本论》具象法——有机构成与理论体系形成探究”的第二部分,延续第一部分(如下链接)的思路,继续探讨马克思的“范畴法”。具象法是理论范畴的工作方法和表现方法。“道、象、识”言主体范畴,“事、理、知”言经济范畴。在表1和表2中,事、理与道、象总是成对出现的:如商道亦便是总公式之象,既是商品生产之事,亦便有物质认识和社会认识之理。结果,《资本论》具象法具有两项核心内容:(1)直接运用于主体范畴的历史构境法、艺术构境法(艺术形象、艺术具象),以及(2)由经济范畴承载的历史抽象法、系统抽象法(科学抽象)。最终,具象法以起承转合之行和事后思索之知,担负起诠释总公式和生产一般的思想工具使命。
基金: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资本论》工资与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Z022WZD010)
关键词:《资本论》; 具象法; 有机构成; 总公式; 生产一般; 资本; 机器
《资本论》具象法——有机构成与理论体系形成探究[J].《资本论》研究,2022,18卷:84-103.
商道资本路
为此马克思认为,具象的历史即理论。不过,这需要“范畴”参与,因而需要历史理论的范畴生产。由此引出马克思语境的“抽象问题”,即为了把握实践和历史对象,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生产一般理论,并且,它主要用于揭示与解析“经济形式”的运动和构造。在历史转化运动方面,“抽象是唯一可以当作分析工具的力量”。同时抽象的意义在于:“研究有机体比研究它的构成要素——细胞要容易些。”在历史研究上,历史现象派和编纂史学派正是由于缺乏抽象,导致了“实现在货币形式上的价值形式,是极其简单的。然而,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探索这方面秘密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复杂的和隐藏着更深刻意义的形式的分析,却至少已接近于成功”。
【注: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
历史抽象法因而是作为历史科学的助产婆出现的。
表2逻辑批判:理论对实践的“历史映射”
逻辑学家乐于将本身作为理论形式的范畴看成“永恒的理性”,即概念。但是,“最简单的经济范畴,如交换价值,是以人口即在一定关系中进行生产的人口为前提的;也是以某种家庭、公社或国家等为前提的。交换价值只能作为一个具体的、生动的既定整体的抽象的单方面的关系而存在。相反,作为范畴,交换价值却有一种洪水期前的存在”。6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