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干部的忧患:男人们为什么把老婆供出去了?
【导读】随着历史性脱贫攻坚目标的全面完成,未来乡村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农村多懒汉、是扶不起的阿斗“的负面舆论常见诸网络。
本文作者自幼生长在农村,在外求学及外地工作多年后又回到老家陕北县城工作。尽管他对农村的情况并不陌生,却常有处在夹缝之中,是城里的农村人、农村的城里人的双重感觉。这种分不清老家是故乡还是他乡的困惑,在他2015年被派任村第一书记后更加凸显。
通过对农村的进一步走访了解,他全面分析了农村出现的人口净流出、土地流转、产业振兴、单身矛盾、传统习俗崩解等现象。现在农村人大部分都待在城里,以往亲戚邻里的关系淡漠了,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在出门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谁的陌生城市里,人们的道德约束明显少了,例如一些农村夫妻在城里租房子,男人在外打工,老婆给孩子做饭,接送孩子上学,结果是男人把老婆供出去了,把孩子供回家了。在传统伦理关系消失的同时,真正适合现代乡村的价值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而且还面临着脑袋与步伐不协调的拉锯战。在教育普及方面,“读书无用”的旧有观念跟不上义务教育普及的步伐,导致孩童频频辍学。在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方面,步伐又相较“脑袋”慢,使“巧妇难为无米之饮”。面向未来,处于阵痛和希望之间的中国农村向何处去?全面小康之后,农村的价值重建出路何在?值得深思。
一个县财政干部眼中的农村现状:
留不住人,暮气沉沉
白靖平
严格意义上来讲,我的农村生活是这样划分的,12岁以前,在村里读小学,彻底农村娃娃,念书,放驴,干农活;13岁至18岁,城里读中学,寒暑期及忙假,除了学校补课外,回农村老家,也干农活;19岁至22岁,南京读大学,寒暑假回农村老家,少干农活;22岁至24岁,外地工作,春节回农村老家,不干农活;25岁以后,在县城工作,经常回农村,不干农活。
这么多年,自己作为一个往返于城市与农村的“候人”,不可谓不奔波,但这同时也给我这样城里的农村人,农村的城里人的双重感觉:以一个“乡下人”的视角来看现代城市生活,同时也以一个“城里人”的视角来看现代化冲击下的农村生活。
就当下我的感觉,农村生活现状较为突出者是人口问题、土地问题、产业问题、婚姻问题、养老问题、大病问题和传统习俗的崩解问题。
01
人口问题
1991年,我刚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班里有30多个孩子,1996年,我小学毕业的时候,班里只剩下9个孩子。这么多娃娃哪去了?大部分跟随大人流向城里,小部分流向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