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展观察:在改什么?如何打好“收官战”?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题:改革攻坚 发展突围——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希
“主体任务完成进度超过预期”“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召开的一场专题推进会,亮出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最新“成绩单”。
自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正式启动以来,国资国企系统瞄准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发力、持续攻坚。这一轮国企改革到底在改什么?带来哪些变化?如何打好三年行动“收官战”?
在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中激发活力
打破“铁饭碗”,真正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鼓励“能人举手”,实现上岗靠竞争;薪酬总额与业绩挂钩,2021年员工薪酬最高与最低相差15倍……近年来,河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打出了一套市场化机制建设“组合拳”。
“所有人直面市场,凭业绩说话,切实增强了危机感、责任感,形成了全员攻坚、全员创效的良好态势。”河南资产董事长成冬梅表示,市场化改革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也增强了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国企改革,重在活力。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国资国企系统在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方面按下“加速键”,其中三项制度改革成了“牛鼻子”。
各地国企加快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探索提高中长期激励广度、精度,省级国资委监管企业各级子企业经理层签约率达到95%,鲜活实践不断涌现。
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针对科研人员等关键群体,建立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多元化激励体系,有效激发职工队伍活力。
北方华创集团探索薪酬激励“加码”,将企业董事长和所有职业经理人绩效薪酬占比提升到70%,以更大压力催生更大动力,2021年企业净利润实现倍增。
“三项制度改革不能浅尝辄止,也不会一劳永逸。”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此次会议上表示,下一步,要加快健全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各层级企业全面深入实施三项制度改革,加大对关键岗位核心人才、突出贡献员工等的激励力度。
突出主责主业 推进国有资本有序进退
2020年8月,经过股份制改革,由中钢集团下属两家耐火材料研发、生产企业重组而来的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为提升核心竞争力,这家企业先后关停了4条低端产能生产线,将传统低效耐火材料产能压缩了40%,大力拓展合同能源管理等新经营模式,实现了由改革前连年亏损到如今盈利连创新高的“华丽转身”。
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要内容。从集团重组到专业化整合,从推进“瘦身健体”到布局未来产业……近年来,这一领域的改革“好戏连台”。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