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评《第二十条》:做好人不该有代价 不能忽视舆论作用

2024-02-19 3128 1
作者: 之江轩 来源: 浙江宣传

  今年春节档电影表现抢眼,实现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根据国家电影局初步统计,2024年春节假期全国电影票房为80.16亿元,观影人次为1.63亿,相比2023年春节假期票房和人次分别增长了18.47%和26.36%,均创造了同档期新的纪录。

  今天是年初十,虽然很多人已经“正式退出春节档”了,但春节档电影的票房数据还在持续拉升。从这几天来看,春节档票房排第四的《第二十条》后劲很足,多次实现了“逆跌”,2月18日领跑当日票房。很多人观影后表示,“泪点与笑点并存,笑着笑着就哭了”“我们很需要这样的影片,如果《第二十条》早点上映会更好”“做好人不该付出代价,还是要勇敢地做一个好人”。

  电影《第二十条》是如何唤起大家对正义之举的敬仰?笑声背后,又为何让人不禁掉下眼泪?

电影《第二十条》 图源:电影《第二十条》官方微博

  电影《第二十条》 图源:电影《第二十条》官方微博

  

  电影片名《第二十条》,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的条款。影片呈现的三起案件,都围绕着正当防卫的争议而展开:村民王永强一家因欠高利贷,长期遭“村霸”放贷者欺压,他将放贷者捅成重伤,放贷者最终死亡,他却可能被判处死刑;高中生韩雨辰为阻止校园霸凌将霸凌者打伤,却由于缺乏霸凌证据,面临被立案拘留;公交司机张贵生为保护受到骚扰的女乘客,将骚扰者打伤,却被判定为故意伤害。

  作为一部法律题材电影,《第二十条》之所以能在春节档吸引那么多观众走进影院,绝非偶然,主要是因为它将抽象的法规条款化作身边的故事,击中了每个观众内心朴素的情感,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平正义本能的思考。

  为什么这些案件会激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热议?其实,公平和正义一直植根于中国老百姓的内心深处,是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形成的,是在社会的共识中前进的,有时只需一些小小的触动便能被激活、被放大。或许很多人没有读过刑法第二十条,但大多数人都知道“见义不为,无勇也”,都相信“好人有好报”,都愿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正是有了这样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和守望相助的价值导向,中华民族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进取不息。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诉求,早已超越了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范畴,形成了以法应对不法、以公正对抗不公的理性认知。不论是为了保护本人合法权益的自卫行为,还是保护他人的见义勇为、保护国家和公共利益的英勇斗争,都应该得到法律保护,尤其是后者更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褒奖。当我们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每一次判决中看到是非曲直得以辨别,才会对国家法治进程更有信心,对内心的价值判断更有底气。

查看余下6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