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评电影《年会不能停》:当今社会的照妖镜

2024-02-01
作者: 吕德文 来源: 新乡土

  《年会不能停》可谓是当代职场现形记,也是当今社会的照妖镜,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毫无疑问,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是当前最大的社会问题,人人身处其中,厌恶至极,却毫无办法。

  这部影片之所以有力量,不仅在于它敢揭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恶疾,还在于它也清晰显示了,它提供的解决方案,不仅观众不相信,连创作者自己也不信。

  1、官僚主义的诅咒

  组织规模大了,就面临管理问题,一旦需要管理,就面临信息不对称,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高管贪污堕落、中层被驯化、基层生死无人管。当组织面临危机时,高管还在想着套现,中层人心惶惶守着一亩三分地,基层则被抛弃。

  1998年的工厂,企业主就是厂长,可以和员工一起共甘苦。20年后,工厂成了集团公司。企业主成了董事长,和老员工隔了十万八千里。这个十万八千里,由一堆的职业经理人、高管、中层、职员、外包员工构成,工人见不到老板,老板也见不到工人。

  所谓现代企业管理,其实就是一套科层化管理体系,它由明确的层级和职责分工、激励和惩罚措施构成。

  人们通常认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要存在于政府机关,是封建落后传统的遗产。现在,人们普遍相信,封建社会的“官场现形记”,完全可以翻版成现代“职场现形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可以存在于政府机关、国企、民企、学校、民间协会等一切组织领域。

  可以说,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已经深深刻入了组织的基因里。人们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归结为落后的封建制度,是因为太相信组织的先进性了,以为现代组织进化可以解决问题。但是,组织再怎么进化,也还是组织;组织进化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也可以与时俱进。

  人们还习惯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归结为个别领导作风问题,是耍权任性的结果。但是,这部影片告诉大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恰恰是在各种高大上的理念,无比先进的制度规范以及西装革履的高管里出来了。

  一切都那么合理,但一切都那么可恶。

  2、悬浮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最大征兆是它创造了一套自我论证的逻辑,形成了闭环。组织内部有一套话术,所谓的职场黑话,其实就是自己蒙骗自己,自娱自乐。社会的语言腐败,不说人话,装神弄鬼,是这个社会失去效率,华而不实的象征。

  本来,互联网大厂是先进生产力的象征,本应提高社会效率,减少损耗。没想到,最大的职场黑话恰恰来自于它们。可见,先进生产力并不必然带来先进生产关系。先进技术可能造福社会,也可能把社会的阴暗面无限放大。

  自从有了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赚快钱、快赚钱的逻辑俘获了一大批制造业。实业界出现了一系列的漂浮作风,管理层和工厂已经脱节。管理层在画大饼,在以互联网/金融的思维套现、加杠杆,而基层工厂的利润可能几十年都没变,小老板干的是辛苦钱,工人还是拿那一点只够养家的工资。

  现如今,资方和劳动者的关系已经异常复杂。很多干实业的企业家,其实都不太像是剥削者了,因为他们也被资方控制。他们都是凭良心做事,还能够体会到员工的酸甜苦辣。

  而真正的资方,以及代表资方的金融机构,往往不会顾忌实业。他们公开质疑“生产得越多就越赚钱么?”,工厂(连同企业家和工人)是可以被收割的韭菜,是随时可以被抛弃的螺丝钉。

  当人人都在想搭建平台,人人都想一家独大,人人都要做大做强,人人都靠估值来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时,悬浮之风就会弥漫整个社会。而真正的底层逻辑——工人干活赚工资、企业家精益求精获取利润,“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却被无视。

  实干兴邦,最不应该出问题的本来是企业界。没想到,职场现形记却告诉大家,实干的社会基础在松动,“干得多的不如说得好的”,这在企业里一样盛行。

  长此以往,我们还有希望么?

  3、玩弄权术

  电影借高管之口,说出了“领导的艺术”。当一个好员工不容易,但当一个坏领导确实很容易。可以说,官僚主义的本质就是玩弄权术,只琢磨人、不琢磨事。在职场,玩弄权术一点都不比官场差,官僚主义登峰造极。

  ——一刀切。“执行不坚决就是坚决不执行”,对待老板绝对忠诚这几乎成了职场准则。领导的命令就是圣旨,领导永远正确,出问题是理解不到位。这也难怪,在企业内部也充满了权斗,拉帮结派,任何一个决策,都要考虑会动哪个高管的盘子,都要考虑谁是谁的人。

  一个毫无背景毫无能力的基层工人,就因为被误会为是董事长的人,一路高歌升职加薪。一帮高管和中层如此懂事,完全不用老板哪怕暗示一点,这难道不是现实?

  ——内斗。挑拨群众斗群众,是一个重要的领导艺术。领导不要轻易表态,不要发表倾向性的言论,而是通过暗示,通过模糊性的设问,通过明目张胆的诱惑,让下属分裂,内斗。内斗只是伤了员工的和气,也可能增加了组织内耗,却完全有利于领导把控局势,增加权威。

  今天的制度设计,太多规定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假设基础上,典型如排位制、末尾淘汰制度、A B组竞争,在组织内部人为制造内斗,看上去增加了组织活力,其实是伤害了组织的长远利益。

  ——制造不安全感。领导总是有意无意制造不安全感,把考核制度、裁员/优化时时挂在嘴上,让下属时时处于不安全的环境之中,着实是一个驯化员工的不二法门。处于不安全感中的员工,就得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价值,哪怕是摸鱼加班,也要卷,无非就是要证明自己的态度。

  4、目中无人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核心表现是目中无人。哪怕是裁员,也要找到一个无比高大正确的词汇——“优化”来替代。本来,裁员是为了组织效率的提高,结果,裁员本身成了目的,裁谁的人,裁什么样的人,都是服务于数字。因此,把技术骨干裁掉,把创造利润的工人裁掉,留下的却是一帮掌握权力,拉帮结派,拿着高工资的蛀虫。

  官僚主义者往往都义正词严,伟大斗争从来都是指向他人,而不是针对自己。“时代的列车开过去,总有人要在车轮子底下增加摩擦力”,他们自己是开列车的人,而其他人都是摩擦力的来源。如此官僚主义,比那些耍耍特权,获得私利的人,更加可怕。

  官僚主义的大船之下,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于难。高层在蝇营狗苟,中层惶惶不可终日,基层无人顾及死活。大厦将倾,最容易脱逃的还是高管,而中层注定下沉,基层很可能走投无路——成为解决不了问题,被解决的提问题人。

  电影里,董事长眼中还有点人,但他平时也看不见。一帮高管,把技术骨干、基层员工都看作是打工人,都是随时可以被裁掉的耗材。基层工人被看见,是在他们被裁掉,奋起反抗之时。

  而他们创造价值的时候,人们却视而不见,这就是时代的悲哀。

  5、谁是社会的主人?

  谁是这个社会的主人?这是我看这部电影的终极之问。

  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只能依靠人人自觉,以主人翁的心态来对待一切不合理的事情。但今日社会最缺乏的恰恰是主人翁精神——集体荣誉感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早就不提了,取而代之的是明哲保身,各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这部影片的吊诡之处在于,把企业挽救于水火之中的,不是高管,甚至也不是一帮金领,而是没有职级的一线工人,多年未转正的外包员工,以及一个苦苦挣扎的白领。

  毫不客气地说,他们没资格当企业的主人,他们甚至连打工人都不算。影片的最大bug是,他们竟然为了所谓的理想,残存的良心,以及一点点正义感,就愿意抛弃私利鱼死网破。

  九十年代的工人和老板一起,有共同创业的经历,他们之间还有情感链接,工人还残存了一点主人翁的意识。加入WTO以后,塑造了完全不一样的企业文化。很多白领是基于绩效考核而选择企业,确实也因经济迅速发展而获得了足够的利益,表面上看企业没有亏待他们。

  过去三十年,是崇尚个人奋斗的年代,经济上行也给奋斗带来正向反馈,这让那一套目中无人的制度泛滥成灾。但在下行时期,奋斗并不是为了获得更多,而是为了安全,为了保持不下沉,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逻辑。

  因此,普通人的逻辑都是尽量让自己的利益不受损,不太可能损失自己利益而冒险。

  在上行时期,工人们唱着《我的未来不是梦》,那是一种期待。但在下行时期,人们预期不确定,奋斗无望,人们还唱《我的未来不是梦》,只能是怀旧。

  人人都有不安全感的时候,企业家和员工还是一条船上的人么?又是谁最先跳船,最容易跳船呢?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