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产科关门,医生哭泣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施晶晶
值班主编 | 赵靖含
2016年,二孩政策施行,这一年,我们迎来了1867万个新生儿;2023年,对出生人口的统计数字是902万,不到2016年的一半。
经历过“二孩”生育潮,产科最先感受着当下新变。
一个显著迹象是医院产科关停、调整的公告频出。今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发出了产科停诊通知;2月,浙江江山市中医院宣布不再开展产科分娩业务。2022年以来,类似案例还出现在江浙豫皖桂等地的数十家医院,一些私立医院也悄然停止了产科服务。
迷茫和焦虑在产科人中间蔓延。2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主任医师段涛和上海浦东的产科主任一起开会,一位干了20多年产科的主任哭诉,她所在医院的产科关了,她爱产科,也只会做产科,不知道自己能转到哪里去。
产科护士正在给新生儿做护理
之后,段涛在微博呼吁“救救产科”,道出“各种形势都不利于产科的发展”,担心“产科学科的塌方”。
此后的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发布,为产科服务调整划定底线和规范的同时,更对提高助产服务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今后,产科人仍将守望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产妇和新生儿,从中寻找出路。
一头冷一头热
肖洁是福建一乡镇卫生院的助产士,但约从2018年开始,她的工作更像是护士,而不是助产士。因为她渐渐不再需要在产房里帮孕妇分娩了。
在此之前,每年还有村镇上的孕产妇就近来找接生,可“后面就慢慢没有了”。如今她最主要的工作是帮镇上的孕妇建档、提醒产检、做信息管理。
即便是产检,卫生院也往往建议孕产妇到县里或市里去做。“现在产检项目很多,早期几次产检都是重要的排畸形检查,我们基层没有条件做,也缺人手,大家也就不往我们这里跑,转移到县里或市里去了。”肖洁告诉南风窗。
《今生也是第一次》剧照
产检况且如此,肖洁所在的卫生院也不具备应对难产、产后出血的紧急处理能力,转诊路上也可能耽误时间,安全起见,孕产妇们也倾向于去条件更好的医院分娩。
“现在很多人晚婚晚育,加上二胎,高危人群比较多,像年龄超过35岁的、多次流产的、剖宫产的,都算是高危因素,都得更小心,现在的孩子也比较宝贝。”肖洁说。
在基层产科工作了10年,肖洁在系统的神经末梢处、每年的孕妇建档数字里,见证着生育的变化。
二孩放开后,她所在乡镇建档的孕产妇数字窜到了高峰,一年就有600多人。到了2019年,建档数字就降至不足300人,过去3年里,“一年也就100多个”。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