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圈账单背后,不只是美国的医疗困境
前些日子,关于一位被网民们称呼为“甜甜圈”的“走线”去美国的润人,去美国看了十五分钟的门诊,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账单上就多出了五千多美元的事情,诱发了非常有趣的舆论;而因为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奇怪又浮夸的经济数据,让大家对于美国gdp中的水分又有些好奇。笔者对于金融研究不深,但是正巧,美国gdp中与医疗有关的部分一直占比很高,这部分笔者还是可以说一说的。
按照最新的数据,美国医疗占美国gdp的比重到了百分之19.7,是oecd国家中最高的,恐怕放眼全球也是最高的,毕竟古巴也只有百分之十五左右。如此夸张的医疗投入,却让美国的人均寿命逐年缓慢下降,这让很多人觉得美国医疗实在是效率低下。这里笔者就要重复一个在之前文章里边多次出现的观点了,人均寿命这个问题,除了医疗之外,美国社会的其他问题才是平均寿命下降的主要原因。当然,美国医疗系统的效率确实不高。
美国医疗,全球第一的双刃剑
网络舆论中对美国医疗系统的批判往往被简化成药企贪婪,保险公司贪婪,医疗集团贪婪,这些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显然对于问题进行了过度简化,当然,美国医疗是个极度复杂的系统,哪怕专门钻研此道的专家也不敢说自己什么都懂,笔者在这里倒是想用一个有趣的说法来说明这件事情,一个实在是说不好算是黑美国还是吹美国的说法:美国的医疗投入,促进了全世界的医疗技术进步,但反而没有让美国普通民众获益太多。
客观的说,全球的医疗与生命科学研发成果之中,美国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可以从生命科学领域美国高的吓人的自然指数看得出来,我国这些年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比起美国最先进的水平,依然有不小的差距。而具体到医药和器械这些应用领域,美国的创新确实是最多的,虽然国内这些年进步很大,但是大多数的创新都是从1到100的创新,从0到1的创新并不多。
而美国在生命科学的巨大优势,正是建立在这个夸张的医疗投入上的。技术创新从来都是来自于巨大的投入的,医疗领域毫不例外。另一方面看,美国医疗一方面大力投入研发,另一方面通过医疗金融机器收割市场,只不过收割的对象中美国本土的占比更高。而这些研究带来的进步,很多并不是直接出现在美国本土,比如说南亚的仿制药厂,同样吃的是这个红利。所以,说美国医疗占gdp的比重过虚,有一定道理,毕竟这些医疗gdp的成果,很多并不在美国本土。
讨论这个话题,并不是要单纯嘲笑美国,而是要通过美国的医疗体系问题认知到我们现在和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相较于其他尖端科技领域,医药领域去复制成功者的路径的成本是低很多的,从短时间来说,这样的路径可以满足我国的医药器械需求,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和现代医学精准化的需求,未来必然会有更多的“从0到1”的创新需求,这需要产学研的高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