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从“千枚核弹”说到“珍宝岛之战”
01
前几天,著名媒体人胡锡进先生忽然在自媒体上提出
“中国需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将核弹头数量扩大到千枚的水平,包括至少要有100枚东风-41战略导弹。”
胡先生的主张引发热议。
很多朋友问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我一直没有参与讨论,因为觉得这似乎是一个伪问题。
为什么呢?
首先,中国核威慑力量是真实可信的,这一点,在毛泽东时代就已经是众所周知了;
其次,中国核弹头的战略储备究竟是何等规模?国际战略平衡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胡先生为什么突然觉得核弹头不够用了?为什么必须要千枚而不是900枚或1100枚?
对所有这些问题,胡先生都没有做任何论证,给人一种张口就来,想一出是一出的印象。
没有根据的问题就是伪问题,就不必回答,也无法回答。
02
不过,观察了几天讨论中的各方观点之后,发现这个问题,可能一开始就被“带歪”了。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胡先生的论述中,其实隐含着一个带有很强唯武器论色彩的逻辑前提——只要有足够多的核弹,就一切OK!
热烈支持胡先生建议的人,其实都默认了这一前提。
但这一前提却是错误的。
核威慑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核弹头数量问题,而是包含了复杂的多种因素。一定数量的核弹头,仅仅是确保核威慑的必要条件,绝非充分条件。
03
著名国际战略学者,乔治敦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R·S·克莱因 ( Ray S.Cline )教授在其《世界权力的评价》一书中,曾经这样论述国际冲突中的国家实力:
“在国际舞台上的所谓实力,简言之,乃是一国之政府去影响他国政府去做本来不愿意为之的某一事情之能力,或是使他国不敢去做其本来跃跃欲试的某一事情之能力,而不论其影响方式是利用说服、威胁,或明目张胆的诉诸武力。”
核威慑能力,即迫使任何一个国家放弃对我进行核打击念头的能力,无疑也属于这一范畴。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克莱因提出了一个公式:Pp=(C+E+M)×(S+W)。
在这个公式中,Pp为“被确认的国家力量”;C为“基本实体,等于人口加上领土”;E为“经济能力”;M为“军事能力”;S为“战略意图”;W为“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
以这个公式来衡量中国的情况,我们就会发现,C、E,都没有什么问题,且为常量。M,即军事能力,胡先生认为由于核弹头不够“千枚”而出现了短板,但从这个公式来看,即便增加到千枚,对“被确认的国家力量”这一结果,影响也是有限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