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
01
今天,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一个伟大的日子。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而言,有很多胜利的经验需要总结和继承,也有很多惨痛的教训需要汲取。
目前看这两个方面都做得很不够。
最近十几年来,在宣传抗日战争时,出现了很多明显偏向。
比如,只宣传正面战场,不宣传敌后战场;只强调正规作战,无视乃至刻意贬低人民战争;完全混淆国民党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与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和全民族力量共同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区别,等等。
这其中,一个最为致命的偏向,是刻意遮蔽了蒋介石贯穿整个三、四十年代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比如,著名的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就把一开始设置的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展区,改成了“正面战场,继续作战”展区。
遮蔽了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一面,就无法解释抗日战争为什么会打得那么艰苦?中国的损失为什么如此惨重(3000万以上的人口损失,5000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损失)?更无法解释,中国作为战胜国,为什么在领土、主权方面遭受的损失,甚至比战败国还要严重?【点击阅读】
概括来说,不认真剖析、批判蒋介石一直坚持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就不能正确总结以巨大代价换来的抗日战争经验教训,就存在未来重蹈覆辙的危险。
02
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并不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才突然出现的,而是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就成了国民政府的既定政策。
1931年8月16日,面对日本关东军日益猖獗的挑衅,蒋介石从指挥“围剿”红军的南昌行营的致电张学良: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现在,有些急于替蒋介石辩护的人,故意把历史研究引进碎片和细节的迷宫里,追究“九一八”之夜蒋介石究竟有没有给张学良发“不抵抗”的电报,其实有没有这封电报并不重要,张学良在被软禁了一生之后说了些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抵抗”就是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既定方针,东北军不过是执行了这一方针罢了。
8月22日,距离“九一八事变”只有不到一个月了,蒋介石又在南昌公开宣称: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仍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现在,媒体都喜欢不厌其烦地重复蒋介石1937年庐山谈话中的一句空话,即“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但对蒋介石这样一句更能表露心迹的言论,却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