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德式钢盔”为何占领了大银幕?

2020-08-31 7504 7
作者: ​郭松民 来源: 红歌会网

640-(2).jpg

  01

  以国军在抗日战场一塌糊涂的战绩以及鱼肉百姓、奸淫掳掠,与日军相去不远的纪律水平(比如广州市民就把新一军称为“新日军”,河南民谣曰“宁愿敌人来烧杀,不愿汤军来驻扎”),能够长期成为电影银幕和电视荧屏的主角,并获得不俗票房与收视率,令很多人感到困惑。

  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文化现象。

  任何可以被称为“现象”的东西,都有复杂的、多方面的社会原因。

  这里仅指出一点:审美观的变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今天的主流观众——小资、白领、城市中产阶层等的心目中,国军在扮相上就相当“赏心悦目”:德式钢盔、德械、呢子军装、皮靴、武装带、白手套等等。环绕在国军周围的人,则是旗袍、西装、风衣、礼帽,还有三十年代大上海的灯红酒绿。  

  相比较而言,“土八路”、“武工队”的粗布军衣、裹头的白毛巾、中式对襟上衣、布鞋甚至草鞋,再加上农村、山区的地理环境,简直就是弱爆了。

  所以,对影视创作人员来说,共产党的抗战就很难拍,敌后人民战争也很难拍,因为“不好看”!要拍,就只能拍成谍战剧,这样就可以穿上“帅气”的国军军装甚至更加“帅气”的日军军装。

  02

  说到这里,稍微拽几句理论。

  什么是审美观?就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简单点说,就是人们判断美、丑的标准。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

  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在阶级社会则具有阶级性。如鲁迅所言:

  “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进入读图时代和短视频时代之后,“美”逐渐成了凌驾于一切价值观之上的最高价值观,所谓“颜值即正义”。

  任何人、任何事,如果不用“最美”来标示,似乎就不够味,就不足以表达其优秀,也不能为大众所接受。

  03

  在漫长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与中国革命历史有着深刻联系的、完整的审美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朴素、质朴、以便于战斗、便于生产为美。

  毛主席一生,穿的最多的是一套朴素的浅灰色中山装。

  我们发现,他的这种着装习惯,在井冈山时期、中央苏区时期就基本形成了,此后终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充其量是把粗布布料,换成了普通的卡其布布料。

  看过一则报道,七十年代初的时候,县委书记们一起开会,还会以“脸黑”为美。因为“脸黑”意味着参加劳动的时间长,意味着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  

  如果一个干部脸太白,衣着过于讲究,则会被认为脱离群众,会给大家留下不好印象。

查看余下5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7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7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