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炮击金门”的再思考
“对金门的持续炮击,等于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的统一战争并没有结束。”
01
1986年,大陆上映了正面表现“国军”抗战的影片《血战台儿庄》,据信获得了蒋经国的首肯,与之成为鲜明反差的是,台湾却拍摄了反映金门炮战的电影《八二三炮战》。
作为一个微妙的信号,这似乎标示了两岸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守易势。时至今日,大陆的“果粉”(即崇拜“民国范儿”、“国军”的网民)已成为互联网上相当强势的力量,但在台湾岛内,却鲜见“共粉”的影子。
《八二三炮战》的导演丁善玺,擅长拍“国军主旋律”,被《八佰》模仿的台湾版《八百壮士》也是他执导的。
看得出来,丁善玺很想好好表现一下“国军”的“英雄主义精神”,但由于金门炮战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解放军手中,弹丸之地的金门动辄被我军炮火完全覆盖,而丁善玺伪造历史的胆量又比不上当下大陆的“国军主旋律”导演,所以尽管他很努力,影片中“国军”给观众的印象仍然是“虽然我被人胖揍一顿,但没有倒下,还可以含泪唱歌”,如此而已。
炮击金门是毛主席亲自决策、指挥的一场极其精彩的“政治-军事”战役,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相当深远,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大陆并没有拍摄一部全面反映金门炮战的电影。
不仅如此,在1979年元旦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后,这场战役在大陆竟慢慢被遗忘了,甚至在2018年,即炮击金门60周年的时候,也没有举行正式的纪念活动。
与大陆相反,台湾则每年都会纪念“八二三炮战”,“逢五、逢十”还会举行隆重仪式。
2020年8月23日,蔡英文伙同“美国在台协会”人员到金门参加“八二三炮战”62周年纪念活动,并借机声称“安全合作是美台伙伴关系重要一环”,“和平靠的是坚实的国防,捍卫‘主权’绝不退缩”,云云。
尽管在1958年,大陆赢得了金门炮战的胜利,并达到了预期的战略目的,但这些年来,对金门炮战的解释权却渐渐丧失——这样一场旨在阻止美国分裂中国阴谋的重要战斗,竟逐渐变成了台独势力“捍卫‘主权’”的精神资源。
在台海兵凶战危,台独势力蠢蠢欲动的形势下,这种状况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对炮击金门的历史经验重新进行一番认真总结。
02
要理解毛主席炮击金门的决策,必须了解《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美国对台湾的布局可谓深谋远虑,早在 1948 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时,美国杜鲁门政府就开始认真考虑对台“新政策”了,此后经过艾森豪威尔政府,这一政策被最终确定并为历届美国政府所延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