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那个说公有制一定会失败的大神,在他的视频里还专门讲到东北老工业区,说正是因为东北老工业区的老企业都是国营企业,所以,这样的企业在今天自由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就不适应了,就一定会失败。
对于东北老工业区的情况,人们大致都清楚一些,但有的其实并不一定真的完全了解。我在东北对几个企业做过调研。只是我调研的企业都是国防工业企业,可能不具更为普遍的代表性。但至少这类企业也有其一定的代表性。
我去过齐齐哈尔的建华厂与和平厂,也去过沈阳的112厂,即沈飞集团。还去过601所。严格地说,601所是不是算是企业,我也拿不准,但他们设计的产品主要是由沈飞来生产的。
八十年代,国家要求军队要忍耐,当时军工产品订货大幅度下滑,几乎所有的国防工业企业效益都很不好。当时企业人心流失,很多技术骨干离开了企业。企业职工收入也很差,有时好几个月也开不出工资来。但就是这样的状态,齐齐哈尔建华厂的工人们,在好几个月都拿不到工资的情况下,还坚持到企业上班。我问过这个企业的工人,为什么工资都拿不到了,还到企业上班做什么。工人告诉我说,企业现在的状况是暂时的,不会总是这个样子。你现在不上班,将来企业又发展起来了,你想回来就没有你的位置了。看来,工人们虽然对企业的现状也很焦虑,但是他们没有对企业丧失信心。差不多十年后,我再去建华厂的时候,那已经是2006年了。国家这时对于国防工业企业加大了投入,很多新的型号装备陆续上马,企业又呈现出热气腾腾的景象。企业有了充足的军品订货,工人的收入也在稳步地提高。
齐齐哈尔的和平厂,2006年我去调研的时候,情况还不是太好。当时企业订货不足,所以生产任务也不饱满。但是企业工人的素质一直都非常高,和平厂参加当地以及其他类别的技术比赛,他们厂的技术工人都名列前矛。只是由于工人收入太少,有不少技术能手被私营企业挖走,实在是太可惜了。
沈飞的情况与建华厂相似。原来情况也不是太好,但自2000年之后,我一直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导致国家开始重视军工生产的投资。这两个原因,一个是1999年,美军炸我们驻南斯拉夫使馆,另一个是2000年,台湾陈水扁上台。如果没有这两项因素,我们的国防工业什么时候才能迎来新的春天,还真是不太好说。沈飞在我去调研的时候,除了在生产新的型号装备之外,与国外的航空工业公司也有一定规模的合作。有一项是与加拿大的庞巴迪公司进行的合作。他们专门开辟了一个车间,开展这顶合作的生产业务。
而601所,当时的情况也比过去要好得多。他们设计的产品有沈飞生产,而且与外方的合作也打开了他们的眼界,设计思路更为拓展。所以他们也是任务饱满,全所职工也是热情饱满、干劲十足。
或许有人会说,你说的这些企业都有军工背景,由国家投资,效益自然比生产民品的企业要好一些。这话当然不假。而在东北,大部分民品企业过去在计划经济年代,也都是由国家计划安排订货,调拨物资进行生产。只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诸多原因,才导致老工业基地出现了那种破败的现象。
一个是新产品的更新换代。老企业没有更多的资金来做产品升级的工作。国家过去对老企业索取得多,在产品升级方面没有投入更多的资金。另外,在当时新自由主义思潮疯狂侵袭国有企业的时候,一些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想浸染的官员,从根本上就想把国有企业拿掉。著名的通钢事件就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越是国有制的企业,这些人就越不看顺眼。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败,与这种官员以及受这种官员影响的某些地方政府所推行的政策是有很大关系的。通钢事件,让不少非公有制企业望东北而却步。这不是东北的错,而是新自由主义的错。
再有,东北地区的老工人,他们的亲属子女,对于我们的国有企业都是非常有感情的。这样的感情在其他省份可能都没有那么强烈。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时候,我曾经就提出过,应该顺应东北地区的这种感情,在东北扩大或者建立更多的国有企业。谁能规定,在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只能靠非公有制经济?总书记同志说要把国有企业做优、做大、做强,难道不包括新建国有企业和扩建现有的国有企业?那种迄今还在鼓吹所谓国退民进的新自由主义观点,凭什么还在如此嚣张?
当然,在东北发展国有经济或者其他类型的公有制经济,并不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在东北的发展。这两者在当下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我相信,如果在东北建立了以公有制经济或者国有经济为龙头的生产体系,那么非公有制企业肯定会纷至沓来,把东北的整体经济搞活,并且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