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
编者按:战场是最好的课堂,对手是最好的老师。
——张文木目录
一、帝国时代的英国传统外交及其间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和扩张
(二)汤因比开始写作《历史研究》时英国面临的世界形势
(三)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与英帝国利益
1.地缘政治
2.意识形态
二、英帝国的衰落与汤因比历史观的变化
(一)被剥夺的胜利者:英国衰落喜悲剧
(二)汤因比研究结论与衰落后的英国外交策略同步变化
三、1973:“尼克松主义”的出现与汤因比历史理论的调整
(一)主张英日向大陆靠拢以摆脱美国
(二)将“捧杀”对象从美国转向中国
(三)暗示“黄祸”将起,英日联手挑拨中美冲突
(四)爱的呓语
四、汤因比所肩负的“特别文化使命”及其学术评价
(一)“君子报仇”
(二)英国对美国“请君入瓮”
(三)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肩负着“特别文化使命”
(四)汤因比的学术研究远离真理
五、经验总结
四、汤因比所肩负的“特别文化使命”及其学术评价
常言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英国人要报起仇来,百年也不晚。自丘吉尔起,英国政治家们就开始呼吁欧洲团结以实现欧洲复兴。
(一)“君子报仇”
汤因比在其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中号召欧洲人痛定思痛,用“五十到一百年”的历史,推动欧洲“内部的一次大革命”,最终使欧洲得以“恢复原状”: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传统组织一再受到打击,欧洲是否能恢复原状,这仍然是一个大问题,要由今后50年到100年的历史来解答。只有经过内部的一次大革命,改变早已确立的政治与经济组织方式,形成全欧的社会组织,欧洲似乎才有可能在俄美两个超级大国控制的世界中恢复主权。然而,千百年来的因循守旧、各国的既得利益以及年深月久的憎恨与恐惧,都是压在欧洲背上的负担,阻碍了上述那种革新。从技术上讲,肯定是可以革新的,但从社会与政治上说,或许不可能进行改革。欧洲人作为个人,作为民族,常具有卓越的理智、洞察力和行政手腕,但这些因素同传统的势力、感情以及复旧情绪将会有一场艰苦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决不能摆脱在欧洲边缘已站住了脚的超级大国的操纵和摆布。看来俄美之间争夺欧洲资源的斗争,不可能有助于欧洲改组的事业。
英国的政治家和学者们并没有忘记二战中为罗斯福出卖的耻辱,他们一直在用捧杀的方式削弱美国并借美国之手为欧洲收复在雅尔塔体制中失去的战略利益。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在回忆录《旅程:我的政治生涯》的序言中将这个目的说得更加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