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袁隆平】杂交水稻为何诞生在毛主席时代?社会主义大协作!

2021-05-25 9571 16
作者: 红色小兵1226 来源: 红色小兵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不幸逝世,享年91岁。

  顿时,全国人民陷入了巨大悲恸之中,我们的主流媒体也建议为袁隆平的逝世降半旗志哀。

  小兵在为失去这样一位共和国的脊梁痛心的同时,也在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杂交水稻能诞生在伟大的毛主席时代呢?

  号称现代中国四大新发明的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胰岛素、复方蒿甲醚,竟然全部诞生在毛主席时代,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吗?

  不是说,那个时候,我们一穷二白吗?

  不是说,那个年代,我们的科研水平不高吗?

  不是说,伟大领袖毛主席,不重视知识分子吗?

  不是说,那个人民公社下的大锅饭,不好吗?

  当小兵去深入历史,了解到杂交水稻诞生的不平凡的历程之后才发现:杂交水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最应该感恩的是毛主席为我们确立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科研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一直号召要打破专家迷信,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把人民组织和动员起来,对优良品种进行培育和推广的工作。

  1957年国家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育推广良种就是他们的重点任务之一。

  我们看到,袁隆平在与李必湖和尹华奇早期合著的一篇文章中说,他们在探索水稻“雄性不育的”内在原因时,受到了毛主席《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著作的启发。

  袁隆平晚年,还在电视节目中吟诵毛主席的诗词《长征》,以表达对伟大领袖的怀念,这首诗词也是袁隆平最喜欢的诗歌:

  袁隆平用长沙话朗读毛主席的长征诗

  当年,他们研发的稻米新种,被称之为“革命稻米”,这是有着很强的时代特色的,这一特色也说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是离不开那个时代条件的。

  首先,袁隆平继承的,是整个人类知识的结晶:有苏联的,有英美的遗传学理论,也有中国农民的实践。

  1956年夏,广东潮阳人洪春利发现水稻自然变异矮杆样本,他与洪春英合作培育出“矮脚南特”,堪称世界首创,被称为矮杆革命。

  北大荒原来是不能种水稻的。1963年,经过杂交,终于培育出抗低温的水稻种子。

  在毛主席时代,有一位研究杂交水稻非常出名的“大老粗”李贞生,他在1967年就培育出了水稻和玉米杂交的“玉米稻”,《人民日报》曾做过报道,他的事迹还被编入了教科书,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还合拍了科教片。

  李贞生培育出的玉米稻,粒大饱满,杆高,抗倒伏,抗病力强,抗旱,高产。

查看余下7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6条)

16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