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明: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柳青?
一
拙文《柳青是谁?谁的柳青》发表后,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一些热议,不少读者对电影《柳青》、《柳青传》以及柳青本人提出批评和质疑: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人们也会以不同面貌出现。不只是柳青,许多作家前后分裂的表演不是已经上演过了吗?能够坚守信仰、忠于人民,并为之奋斗的人毕竟是少数。我并不苛求柳青一以贯之,转变是正常的,但我会向为消灭剥削制度呐喊、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人致敬!”“是柳青说谎,还是刘可风说谎?”“如果柳青真的自我分裂,那是多大的悲哀!”“柳青去世于改革开放之初,在当时的社会司思潮下,他可能产生自我分裂、否定,但如果他活到现在,看到了四十多年来的情况,我想,他应该会有‘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现在主流以‘深入生活’为话语来宣讲柳青,但社会却在‘改开政治正确’实际上否定了《创业史》的主题思想,这就必然造成无力、混乱、虚假、可笑。像丁玲、浩然那样坚守初心的革命作家,的确不太多。”“有很多两面人,多得超出超过我们的想象。”“近四十年里,有太多的红二代,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打肿脸充当各自‘父亲’的知音,一个个满纸铜臭地擦脂抹粉虚构还原出‘真实’的父辈。简单的生活常识是,父亲极少会和子女沟通与工作有关的‘内心’。因为双方这里有巨大的鸿沟,生活经历阅历相差太远。最了解父辈的,抛开私密的亲情,永远不是子女……”“柳青的女儿想干嘛?”“跟陶斯亮是一路货色,坑爹害己!”“这部电影就是高级黑!”等等。
归纳一下读者的意见,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普遍对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持肯定态度,认定《创业史》是一部热情歌颂中国六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史诗性作品;二是人们大多把柳青和《创业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其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柳青怀有朴素的“阶级感情”;三是大都对《柳青传》和电影《柳青》持批评态度,尤其对柳青和女儿谈话时的某些观点,感到十分失望和难以接受。
其中的核心是柳青对“农业合作化”等问题究竟持什么态度?这关系到怎样理解柳青以及《创业史》。我在《柳青是谁?谁的柳青》一文中已有涉及,但还远远不够,需要进行更加细致、完整和深入的梳理,以便我们能够对柳青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
二
“毛主席指示,还没有合作社的地方,无论大中小县,要在一九五三年冬天和一九五四年春天,经过充分准备,办好一个到两个合作社。只要合符条件,合符章程、决议,是群众自愿的,又有公道能干的领导骨干,那就办的越多越好了。……看吧!社会主义力量,在一九五三年冬天,要占领全国的乡村阵地了。几千年分散的中国农村社会,在一九五三年冬天,从根基上开始动荡起来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