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东:评央行某官员对现代货币理论的看法
中国人民银行某司长在去年9月发表的题为《现代货币理论的缺陷——基于财政视角》文章,提出了现代货币理论的三大缺陷,特此简单评论如下,
第一个缺陷,是批评现代货币理论所说的税收驱动货币的模式与现实不符。该司长总结指出,”政府信用创造与生产脱节,难以满足工业时代的货币需求。取而代之的是银行信用货币体系,货币是由银行创造的,政府通过设立中央银行为银行供应基础货币提供间接支持。银行可以通过贷款创造存款货币组织生产,生产过程中的交易、支付和清算推动了货币流通与运行。这期间税收仍然具有强制性,企业和个人需要用银行的存款货币交税,但这体现的是存款货币为一般债务凭证的货币法偿特性,不能作为税收驱动货币流通与运行的佐证。“
评:首先现代货币理论讨论的是美国的货币体系。所说的税收驱动货币是指政府规定以法定货币来支付税收,驱动民众接受法定货币作为基础货币,是解释民众为什么会接受政府发行的纸币。该司长则讨论的是衍生货币供应量问题。在这方面,Wray在其著作《现代货币理论》3.4节 题目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货币创造与银行同业结算,介绍银行负责衍生货币供应,而不是否定它,两者本无区别。
第二个缺陷是批评现代货币理论错误地运用宏观会计原理。该司长总结指出,”一方面,没有区分作为货币创造主体的银行与其他经济主体。二者资产负债表特征不一致,银行资产负债表是资产创造负债,其他经济主体是负债创造资产,因此二者会计记账存在本质区别,不能简单加总以求平衡。另一方面,货币有层次之分,由中央银行创造的基础货币和由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不能混为一谈。因此,现代货币理论将资产负债表简单加总得出的政府部门赤字等于私人部门盈余的结论势必是错误的。正确的分析方法是,用资产负债表的方法分析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用收入支出表的方法分析居民、企业和政府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刻画动态的、内在的经济金融运行机制。“
评:现代货币理论是根据央行公布的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得出的政府部门赤字等于私人部门盈余的结论,不是该司长所说的不同经济体资产负债表加和,不存在不同资产负债表所述科目含义不同问题。
第三个缺陷是批评现代货币理论采纳功能性财政势必引发严重通货膨胀。该司长指出,“功能性财政”最早由阿巴·勒纳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但是现代货币理论所主张的功能性财政只是借鉴其概念,内核则是倡导由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务来供给货币的财政主导货币创造模式,政府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满足支出需求,再通过税收进行货币回收。即财政支出逆周期,税收顺周期。这并非“功能性财政”,而是通往通货膨胀的、“教科书”般的“铸币税”过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