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世源:一位老工人眼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五)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
社会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不同的。前者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后者是为了获取私人剩余价值,即私人利润,实现资本增值。社会主义生产对利润的要求是附带的、次要的,实现这一次要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其主要目的——满足人民的需求服务。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也可以说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但只是有购买能力而且有购买欲望的那一部分人的需求。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既然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不应该是以人民的购买力为前提,而只能以生产能力为主要前提。
因为生产目的的不同,为这些生产服务的经济制度当然也迥异。新中国建国时一穷二白,仅仅不到3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达到满足人的需求这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谈何容易。但也不是说,计划经济时期就没有改进的余地。矛盾无处不在。可是,在改革开放后,许多人认为,目的没有达到的根本原因在于为实现这一目的的制度、政策和策略出了严重问题,把根本原因归咎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身。病源尚未摸清,庸医们就开出了要害死人的药方。中国20多年的改革,实现了社会主义生产条件向类似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转变。分配制度则从按劳分配变为按资即所谓生产要素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为辅。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思想意识也从社会主义的提倡和强调公字当头,畸变为资本主义赤裸裸的以私为本。后果大家都看到了,毋庸赘言。
中国社会经济学界某些学者非常善于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没有白吃皇粮。但是,这些以前为避免挨整,曾拼命追求“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名份的学者,改革开放以来,却忘乎所以,从来没有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替工人阶级谋取政治权益和经济利益,相反,总要以牺牲工人阶级权利为代价,换取其计策与事业的成功。这些学者解决问题的对策的一个特点,就是饮鸩止渴,不顾后果。不客气地说,像是一个蹩脚的棋手,走了第一步,就不知道以后该如何出手了,而这就给了另外一些居心叵测的奸徒以可乘之机。为救国有企业一时之急,实行“产权改革”,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生产条件向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生产条件的转变。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条件不可能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哪怕你愿意花上100年的时间;相反,不但因此引起贫富差距悬殊、社会不公的人文社会环境日益严重恶化,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与被消耗的承受能力也到了极限,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了。天怒人怨,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已经“改革”得让许多人觉得不复存在了。在这个关键时候,又有人鼓噪“政治体制改革”,打的是“为民请命”的“民主”旗号,仿佛他们倒是人民利益的代表。政治体制要不要改革?当然要,而且必须。但我们的改革是为了完善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他们“改革”的实质内容则是废除与推翻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根本上完全是两码事。我怀疑那班另有用心的似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资产阶级“学者”真有那么高的智商,计从己出,深入追究,可能不过是起着一种“特洛伊木马”的作用而已。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