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绍良:必须科学认识和善于处理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2022-01-17 1145 8
作者: 萧绍良 来源: 红歌会网

  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理论,科学认识和善于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事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事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成败,能否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此,认真学习和正确理解这一根本理论,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战略和实践的意义。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教训一再证明,党的理论本身正确与否,是决定事业胜败的,各级干部的理解和认识正确与否,是决定前途命运的,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必须科学认识和善于处理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内容。科学认识社会基本矛盾,是善于解决基本矛盾的前提,是揭示事务本质和规律的必由路径。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整个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基本矛盾。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而进行的,即改变不适应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稳定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即逐步改革和完善其具体形式,其中是大有文章可作的。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理论,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著作中,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曾作过精辟的论述。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科学概念,并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社会形态的两大支柱,也是社会两条腿走路,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三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形成三角关系,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起着三足鼎立的巨大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两层决定和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统一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列宁联系俄国社会形态实际,毛泽东联系中国社会形态实际,都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查看余下8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8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8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