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爱玥:信公知,变白痴!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个run出去的人的“忏悔录”,大概意思就是出去后才后悔,痛定思痛后决定“大概率还是回国吧”,实话实说,我是不太希望这样的人回来的,做人要有骨气,既然好不容易run出去了,为啥还要回来呢?但看到他说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用四川话叫瓜兮兮的,又多少有点于心不忍,实在想回来就回来吧。
人就是那样,老话说得好,不撞南墙不回头,有的人没撞到墙,你拉都拉不回来的,等哪天Ta撞了南墙了头破血流了自然也就回头了,但有的人由于没出过国,总天真地以为run出去了好日子就来了。这概念肯定不是天生的,而是被洗脑了,给他们洗脑的人大家也不陌生,无非就是大小公知,所以,奉劝诸君,如果真的珍爱生命的话,还是远离公知吧。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网上什么信息都有,但个人建议还是少看点公知的文章,多看点正能量的文章。正能量的文章未必都是好文章,但至少不会坑你。文章的好坏不但取决于内容,还与作者直接相关,正如子贡所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文章好坏是与作者个人品格分不开的,但除了品格,个人觉得还与作者性格有很大关系。
鲁迅曾说过“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像我这样的人,虽不敢说有“至情”,多少还算个性情中人吧。因此,你要我像某作协副主席那样一口气连吐十几个二十四个英文字母中的第二个字母,或者像某省作协前主席那样动不动就口吐芬芳,坦白说,我还真做不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一样,不仅会有内容上的偏好,还会有风格上的偏好。这些没什么特别的,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任何人都只能有选择性的阅读,喜欢的欢喜赞叹,不喜欢的视而不见。
我不知道小伙伴们都喜欢读什么样的文章,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有温度的文字。我不喜欢那种打鸡血的文章,此类文章偶尔读读振奋下精神无伤大雅,可读多了就乏味了;我更不喜欢那种让人越读越丧气的文章,整天中国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好像别人都是醉生梦死,全中国就Ta这么一个清醒的人似的。奉劝诸位,离这种强行装深刻的人远点,免得哪天雷劈Ta的时候连累到你。
众口难调,任何文章都是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的,因此,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平常心至关重要。如果像公知那样总是抱着这“两个凡是”不放——凡是支持自己的就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凡是反对自己的就是“极左”“战狼”“小粉红”,长此以往,只会越来越偏激,越来越极端。
读者有偏好,作者同样有偏好。以公知的文章为例,除非你是公知的铁杆支持者,否则公知的文章一般人还真的很难读进去,这不仅仅在于字里行间的压抑和仇恨情绪,更在于公知的文章脱离了现实,至少公知笔下的美国不是真实的美国,公知笔下的中国就更不是真实的中国。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