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贵生:改变环境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之四(本周讲座)


  【笔者按语】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时,特别强调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他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的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心脏是无产阶级。”恩格斯也说,要努力增强工人阶级的理论感。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毛主席在世时,就针对全党的学习状况指出,要认真看书学习,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我党懂马列的不多。他特别要求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哲学,并要求理论工作者“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上世纪60、70年代,全国掀起了群众学哲学的运动。当代中国更加需要全党和人民群众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为此,笔者作为一名专业理论工作者准备把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详细系统地解读,以供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掌握。这是第四讲。

  【特别预告】本周末有郝贵生老师线上讲座,本文为讲座大纲,请提前预习。地点在腾讯会议,详情看下图:

改变环境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之四

郝贵生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也就是每个人也都自觉不自觉地都在处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也从哲学的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典型的就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简称“环境决定论”)的思想。马克思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批判了这种观点,阐述了马克思的人与社会环境的实践的辩证的本质关系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思想。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一、对原文的解读

  这一条也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环境决定论思想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有两个主要错误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18世纪法国 “百科全书”派哲学家狄德罗、拉美特里、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在自然观和认识论方面都是杰出的唯物主义,同时他们还力图把他们的唯物论观点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来。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出和阐发了他们的“环境决定论”思想。

查看余下9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