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胡适是“思想史家”不是“思想家”
对于胡适先生,虽然我承认他是中国公知的鼻祖,但多数时候并不想批评他,在他所处的时代,对于像他这样有西方浓厚意识的人来讲,跳不出受教育影响的思维定式实属正常,因为美国是世界最强国家,强者崇拜让很多人的“美国情结”不容易被打破。
最近,网络上又飘起一股歪风,有人把钱学森和胡适进行对比,一方面无限抬高胡适作为思想家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又刻意贬低钱学森先生之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
为什么会出现这股歪风?这必须追究“中美热战”这个时代背景。
在某些公知看来,要想让中国从中美热战中脱身,要想获得美国原谅,中国主动投降是唯一选择。不过,想要投降,又不能公开喊话,不喊话,又不能形成社会声音。
怎么办呢?不妨把投降主义先行者胡适抬出来,如果他能成为当今社会的公认思想领袖,那投降的民意基础也便做实了。
可是,中国之大,大的不只是人口,大的也不只是地域,大的是人智,没有谁能用小肚鸡肠诓骗到亿万人民的心智总和,投降主义可以成小流,但最终还是要被勇于反抗的民族精神所湮没,胡适,既不配思想家的身份,更不配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他只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历史存在,一个偷安文人类别代表性的存在。
我不会从微观层面去比较钱先生与胡先生的贡献大小,他们不能放在同一层面比较,一个是真实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中流砥柱,一个是力推美国文化的忠实演说家。今天,我只想说:胡适不是思想家。
下面的四句话,就是我对胡适的全部评价。
胡适很有知识,但不是思想家。
出身徽州的胡适,绩溪上庄人,家族在当地颇有声望,自幼接受书院教育,传统文化积累超越一般同龄人。特别要提出的是,胡适的父亲胡传受李鸿章亲信吴大澂赏识做了台湾知州和统领,这层身份又扩充了胡适的认知范围。
留学美国后,胡适在哲学、心理学、英国文学及政治经济学领域都积累了不错的知识厚度,他在三个学术程序都完成了必修学分。可以认为,胡适的学习能力是极强的。
胡适自己曾在《放弃农学转习哲学》一文中写道:“有时我自称为历史家,有时又自称思想史家,从来没说过我是哲学家或其它什么专家。”
我认为,胡先生的这个自评是非常准确的,他学得的思想很丰富,但这些思想并不是自己的思想,他有资格称思想史家,但并不宜称为哲学家或思想家。
这里必须多讲几句吴大澂,当年把中俄朝交界处的土地送给俄罗斯就是他主动所为,并没有受到任何战争威胁,在“马关条约”谈判时,伊藤博文问李鸿章:“你为什么愿意把东北土地送给俄国,却不愿意把台湾交给日本?”李鸿章回答:“那个地方土地贫瘠,人烟又稀少,而台湾则不同,我朝已经营许久,人口较密。”吴大澂后来做了湖南巡抚,甲午战争打到东北后,他率湘军驻守牛庄,日军刚刚逼近,全军弃城逃跑,未发一枪一弹,也正是这一役,清廷将他革职归家,吴的投降主义可能是胡适投降主义的最早启蒙者。
胡适是近代重要的西方思想传播者,但并无思想属于自己。
胡适的一生,执着于传播西方民主政治和哲学理论,尤其对安吉尔和杜威最为推崇,他把杜威当作人生中最重要的思想导师置于最内核的位置。
1919年,他把杜威请到清华大学演讲,最主要的想法就是要通过杜威之口证明自己所传思想并非虚妄之言,有美国哲学大师亲临现场,思想的权威性不言而喻。然而,作为留美预备班又懂英语的清华学子并未表现出特别接受的诚意。第一场讲演,讲堂里挤得人山人海,第二场讲演,讲堂的座位大量空余,第三场演讲,听者已经寥寥无几。
尽管如此,胡适宣传西方思想的决心并未受影响,尤其是在北大,取得了相当好的反应和落实。我本人认为,胡适对西方思想的传播符合其时中国的需要,西方思想并非洪水猛兽,西方思想是冲决中国顽固封建思想的治病良药,如果不经历这一过程,中国传统文化糟粕部分的恶劣影响可能会延时更久。
这里必须再次说明,胡适宣传的所有思想都不是自己的思想,他的思想源头在西方,他对思想的历史性贡献是坚定不移地传播。
胡适试图形成自己的思想,但最终失败了。
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非常推崇不抵抗主义,非常迷信“国际力量”对战争的约束力,他认为一国力量如果强行反抗侵略者会招致更大的冲突。9.18事变后,他起初对“李顿调查团”是抱着巨大期望的,认为国际力量能够阻止日本的侵略主义,直到结果出来,他才意识到:国联一诞生,事实上已经瘫痪了!
后来,胡适又重新思考把杜威导师的思想进行现实化应用,杜威提出:“在一定条件下,消极抵抗比积极抵抗更为有效。”
1938年,胡适被派到美国当大使,这给了他施行消极抵抗主义的最好平台,他认为自己找到了“觅取用力的新方法来代替当前浪费力量的问题”,1939年底,蒋介石开始执行消极抗日的政策,很大程度上与胡适有关,也与美国的对华政策有关,胡适,是蒋介石消极抵抗主义的思想导师,从这个意义上讲,胡适也可以认为是中华民国的“思想家”了。
在《对世界主义、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信仰》一文中写到,1945年,二战结束,胡适去三蕃市参加聚会,他非常自豪地讲:“真正未料到我以前的理想竟然实现了!”
胡适自豪什么?他所说的理想是什么?他认为,二战的胜利,中国抗日的胜利,是他那套消极抵抗主义的胜利,因为中国忠实执行了消极抵抗,中国又确实成了抗战胜利国。
然而,胡适没看到二战的另一面,如果不是苏、英、美在欧洲战场的胜利,如果不是以美国为首的太平洋战场的胜利,仅仅只靠蒋介石的消极抗战能打败日本吗?胡适思想的最大荒唐之处在于,把全世界正面战场用血肉和生命换来的胜利归结于自己消极抵抗主义的胜利,他不敢理智地反问自己:“如果全世界所有被侵略国全部消极抵抗,二战的胜利者会是谁?如果美国被偷袭珍珠港后也采取消极抵抗,日本会主动投降?”
胡适的投降主义和消极抵抗主义如果更坚定落实,东北不可能留在中国版图。
当前中国的公知群里有一种双标思维令人生气,一谈到中朝共同拥有长白山,公知们大骂毛主席拿领土做人情,一谈到胡适和蒋介石愿意放弃整个东北,他们就环顾左右而言它,甚至有人认为“和平”比领土更重要。在此,我还得提到一点,在清朝的官文里,“白头山”更多见,“长白山”通常都是写在括号里,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才有“白头山”这个说法,请公知们不要把这件事归咎于新中国。
胡适被当思想家热炒,不是思想的需要,是某种思潮的需要。
我经常跟朋友讲:“如果胡适真是公知们吹捧得那样伟大的思想家,为何不被美国看在眼里?胡适是当过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的高官,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主动投靠美国,并且还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高材生,倘若他被美国人公认为思想家,至少能在美国谋个教员当当吧?为什么混到要靠救济过日子?大家都说美国最重视人才,为何偏偏忽视了大思想家胡适?如果胡适在中国大陆过得那么潦倒,公知们会不会又骂是被共产党迫害?”
胡适很优秀,但胡适决不是世人公认的思想家,突然之间,他被某些人抬出来当思想家的标杆宣传决非无缘无故,它反映了相当大一部分人的思想焦虑,他们感觉自己的“思想”必须找到渲泄口,他们极度渴望有一种新思潮来撞击阻碍他们思想传播的大堤。他们想象中的最好冲击工具是什么?当然是“民国思潮”,当然是曾经的“新青年”,当然是领军人物胡适。
我必须提醒,胡适在今日时代被莫名高估的现实应该引起重视,我们需要抵制不健康西方文化的侵略,但我们也应该重视全国人民各类思想的百花齐放,我们不能有轻易认定“谁谁谁天生就是不爱国”的不当定式,毛主席有“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的自信,这种自信应该伴随时代永远传承下去,让不同思想时刻在碰撞中擦出火花,让中国前途永远拥有不灭之光芒。
某些思潮可能不好,但思潮是社会化人性的必然产物,它是社会规律的必然体现,防止它极端化的办法不是逼他们抬出胡适,而是让他们没有抬出胡适的机会。
最后,我想再用三句话为胡适先生作结:
胡适的最大人格是守住了包办婚姻,他在众多新青年里是独特的存在。
胡适的思想积累丰厚而又固执,他对西方思想史的传播配得上“思想史家”的称号。
胡适作为近代中国运动的思想影子存在,他的投降性也真实存在,故无资格被抬得过高。
附言:
1.伊朗前卫生部长佩泽什基安在总统选举中获胜。评:伊朗虽然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但伊朗的民主还是在进步,它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性,伊朗如果想成为中东明珠,还得继续做出改变。
2.有朋友问如何看待美国两位老人的大选结果?答:美国人高兴就好,全世界也还是乐于观看大戏,其它的事咱就不用管太多了。
3.北大教授李玲提出中国可以实行全民免费医疗。评:理论上可行,但实践上很难办,单只改医疗是改不动的,财政收入支撑不了全免费,只有医是公的,其它都在资本手上(公资和私资都是资),怎么办?双轨制是行不通的。
写于2024年7月6日星期六
【文/孙锡良,红歌会网专栏学者,独立时评人。本文原载孙锡良新公众号“孙锡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