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你懂《浪费经济学》吗?


浪费经济学

  昨日,主媒新闻报道,常熟市一村子投资千万建设一公园,五个月后即拆除,理由是用地性质不符,一千万不见了,拆除还得需要费用。

  用地性质不符?当初为什么能建?是一天建成的吗?没一个人为这一千万的流失负责吗?

  一千万,数字大吗?对比一下,可能不算大,四天前,有另一则报道,珠海市有轨电车线路也在走拆除程序。

  这个项目投资了多少?24亿人民币,运行三年,每年的营运成本为9100万元,花出去的钱已经达到27个亿。

  收回来多少呢?三年总计收回300万元。

  珠海已经下了决心要拆除,这么大的工程,拆除费用估计又得用“亿”计。当年花1.7亿元建的关公像,拆除花了1.5亿。电车轨道的拆除费用大家可以想象到。

  你们认为这么大的工程没有做可行性研究吗?不是,肯定研究了,但“研究”这个东西有用吗?有时有用,很多时候没用,因为他们依据的经济学原理变了。

  在很多地方项目的立项和建设上,专家们和地方政绩追求者们选用的是哪门子经济学呢?拆了建,建了拆,拆了又建,这属于《浪费经济学》指导下的生产过程。

  有这门经济学指导理论吗?市面上没有,大学里也没人教,是我本人总结出来的,我总结出这门经济学的依据是人类社会的近现代实践,不全是依赖中国。

  下面,我就从一个极小范围的社会实践来论证《浪费经济学》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这个“小范围”就是我日常两点一线的区域。

  先以某小区为例。

  一条主道,起初路中间是没有花坛的,后来突然建一条分隔花坛,说是更美观。三年后,花坛被拆了,理由是,这条路本来就不宽,花坛占大半个车道,影响通行。

  小区内的各条生活小道,几十年来,三年一小挖,五年一大挖,每次的理由都很“必须和重要”,埋电缆,埋气管,下水道统一升级,路面拓宽,雨污分流,每次只干一件事,每次都是工程浩大。大家知道吗?每次都只干一项工程,路都是要被挖烂的。换句话讲,这里面的路已经被反复折腾了N次。

  小区的空地闲静吗?也不安宁。早期,园子里栽了很多小桔子树,领导说这种树不好,一口气全挖了,换成了种草坪。草坪不好管理,隔阵子不修理,就长满了杂草,一整块一整块荒得像《聊斋志异》中那般恐怖。没办法,空地又开始栽树,中间穿插着留了点草地。又没过几年,树又被移走了,到处放置“文化标志”,说是要体现一下文化气息,重点是打造“FZ”。

  小区改造,重要吗?肯定重要。可是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五年前搞了一次,所有的老房子都从地下、墙壁到房顶系统性搞了个完整。费了这么大的劲,本以来能坚持个十几年。然而,去年,又按原套路再来了一次改造。事情到了这时,我仍然是支持的。为什么呢?前一次有失误,重新再来也是善政。可是呢?等工程完工后,我又去看了一下,那个墙壁的粉刷真是让人心痛,一整块一整块地脱落,女人化妆,至少也得保证当天是可以让脸对得起观众的,你这工程,还没验收就卸妆,是不是对不起钱啊?

查看余下6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