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十个互换”能否让你换脑?


  人,不管你生活在哪个国家,一定会接受洗脑,洗脑,不是专制国家的需要,而是所有国家的需要,它是社会治理的需要,区别在于洗脑的侧重点不同。

  近几十年,中国人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由外及内的逆式洗脑,再准确点讲,就是西方文化的洗脑,无论具体到哪个方面,最终都是服务于全面接受西方价值理念。

  时间久了,一代一代人的思维开始固化,在每个人的脑子里,许多事情都被洗成了惯性,“不就应该这样吗?”刻在了脑神经里面,质疑,反对,意味着犯错误,甚至意味着反对改革开放。

  今天,我想聊十件小事,都是理念上的互换思维,不讲其对错,只提醒换位,只希望大家在脑子里再反复过几遍,然后问问自己:惯性思维真的不能更改吗?

  第一个小事:学位帽和学位袍。

  现在,正是大学毕业季,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忙着租学位袍和学位帽照相摄影,都在等着校长召开穿袍带帽子大会,天津某大学还无偿奉送学生学位袍帽一套。

  事实上,本科,硕士,博士,在你顺利毕业的时候,当你拿到本本的时候,你的水平已定,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与袍帽毫不相关。

  朋友们,大家不妨这样想,如果学位袍帽不是用于学位身份的穿戴,只是一种普通穿着,你还会这么爱穿它吗?你会觉得很美吗?你会觉得它适合于平时生活吗?

  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不认为它美,更不会穿戴它。

  会不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想?感觉是这样。

  年轻人为何如此痴迷这套洋袍洋帽子呢?很大程度上在于追求一种仪式感。穿上了,戴上了,读书的光荣终于得到体现。

  倘若我讲的“仪式感”符合多数人的思维,那我就得互换问些仪式感问题:

  假如,现在使用的欧式袍帽不是欧洲的,而是中国祖先留下来的,欧洲人今天授学位时穿的是西装,中国人会不会非常嫌弃这种老古董?会不会更喜欢清一色西装领带阵式?

  再假如,中国人选择的是秀才、举人和进士装作为学位装,而欧美人继续用袍帽装,你会觉得哪一种让你更喜欢?会不会嫌弃咱科举的东西不好?

  又假如,欧美人喜欢上了中国的科举装,而中国使用的是袍帽装,中国人会不会又骂教育部欺师忘祖?

  还假如,洋人彻底抛弃了学位袍帽,而只有中国人还在用,你觉得很正常吗?

  穿什么,戴什么,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理定位。

  第二小小事:共和与君主。

  前不久,英国皇室曝出许多健康传闻,由此又牵扯出了关于君主制的话题,某些公知可能是许久没当奴才有些不适应,人没走,就搞得如丧考妣。再把时间往前推一点,那个女王走的时候,国内精英阶层也曾悲伤过度,还说全世界都尊重高贵的女王,只有中国人对她不表达哀思,是站在了文明的反面,香港有那么一部分货还哭得泪流满面。

  恋王的人多吗?不少啊!越觉得自己是精英的越恋,越觉得自己正变得高贵的越恋,越是学着孔子骂礼崩乐坏的人越恋,越是想重回三六九等的越恋。

  互换一下:

  假如只有中国保留君主制,其它国家都全部共和,你会怎么想?

  第三小小事:雅与俗。

  一个月前,美国那个叫耶伦的财长访华,在她下飞机的片刻,公知们又集体激动,激动个啥呢?激动于耶伦背个小背包,激动于她穿着像大妈,激动于她没有一点奢华的架子,激动于她不浪费民脂民膏。

  然而,我是个很记事的人,曾经,在知识分子圈里,在公知圈里,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江青太土气,像个农村大妈。

  为什么他们嘲笑江青俗却又歌颂耶伦俗?因为不一样的立场需要。

  互换一下:

  假如西方领导人都穿着高贵出国访问,假如中国领导人朴素甚至土气地出国访问,公知们还会鼓吹那个“普通大妈”吗?会不会骂中国领导人影响国格?

  第四个小事:个性与规矩。

  特朗普,一个极具个性的美国总统,会见外国领导人时经常翘着个二郎腿,在会见某国副总理时,甚至连个椅子都不给他坐,自己一个人坐着,让来访的一帮客人站着汇报工作。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在竞选场合唱歌跳舞扮演小丑讲脱口秀。

  布林肯,到战时乌克兰访问,竟然还跑到娱乐场合唱摇滚,尽情地疯了起来。

  国内公知是怎么评论此类现象的呢?

  民主国家的领导人有个性,讲人性,讲自由,不爱装。

  那好了,再互换一下:

  假如西方国家的领导人都很讲规矩,都非常讲礼节,中国领导人随性行事,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公知的评论区里又会是什么样的风景?

  第五个小事:流浪汉和低保户。

  2023年11月,美国旧金山举行APEC会议,为了给重要国家领导人一个好印象,美国集中清理了8000多街道流浪汉,让城市显得比以往更整洁干净。

  许多人以为美国很富有,不会想到一个城市居然有这么多流浪汉,在中国的任何城市,你都找不出来如此规模样本的丐帮,有且只有美国有。

  公知是怎么帮解释的呢?

  美国人讲民主自由,流浪汉的流浪是人权,也即流浪权。

  言下之意呢?中国把那些本该流浪的人给吃低保了,让他们有吃有穿有住了,是侵犯人权了,是限制自由了,是不民主了。哈哈哈哈哈!

  又来个互换:

  如果中国的大城市里到处是流浪汉,美国街头看不到一个流浪汉,中美两国的形象又会是个什么样的写法?骂声会集中到哪里?

  第六个小事:戏曲与歌剧。

  人民大学有位姓张的教授曾讽刺中国戏曲,说只看到台上咿咿呀呀地叫,手舞足蹈地跳,外国人根本就看不懂他们在搞什么玩意儿,只有中国人还在自我陶醉。

  央视,知名卫视,高校名家,一提到歌剧,就像是打了鸡血,然后就是自我暴露地展示自己的歌剧修养,再就是假装一本正经地欣赏演出。

  按人大教授的那个说法,其实我也不太看得懂歌剧的味道在哪里,但我绝不会假装,喜欢它的人未必真的认为它就那么让人享受。

  中国公知,在推广外国文化的时候,经常渲染一个“文化无国界”的说法,但在说到自己的文化时,就会无限担忧外国人看不懂的难处。

  这其实说明了什么呢?文化是有国界的。

  你到任何一个国家,立即会有不同的文化体验感。这种“不同”,就是有国界。源于什么?就是文化的不同。如果无国界,那你哪来的不同体验?

  还是互换一下:

  假如中国戏曲的唱腔表演模式起源于欧洲,而欧洲歌剧的表演形式发源于中国,大家又会怎么评判?

  第七个小事:小费与吝啬。

  中国人初到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等地会有些不适应,在那些地方,坐出租车,在餐馆吃饭,去理发店理发,到咖啡馆喝咖啡,到宾馆住宿,明明按标明价格付了款,却还得额外给服务人员付小费。

  有时,你不付也就不付了,有时,你不付可能走不了,并且可能还要被嘲笑吝啬、冷漠和不懂尊重他人。

  小费,起源于贵族给佣人的施舍,后来就成了贵族社会的约定俗成,然后又成了正常的生活必需,慢慢又变成了付费的惯性。

  在中国,就没有这种习惯,明码标价,不再有浮动的主观施舍。

  不妨又互换一下:

  假若“小费”这个东西只在中国流行,欧美发达国家都绝迹了,它还会被认为是一种贵族文明文化吗?会不会被要求马上、立即革命掉?

  第八个小事:禁枪与卖枪。

  有一个数据,2022年,美国死于枪击的人数超过2万,许多人称之为“武革”。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死于枪下?因为美国人在拿到持枪证的情况下可以自由买枪,很多家庭都有枪。

  中国的公知说这个政策好,好在哪里呢?好在用枪可以保护自己。

  枪是用来杀人的,一年2万多人死于枪下,保护个寂寞啊!

  持枪更自由,意味着杀人也更自由,事物总是有两个方面。

  互换一下:

  假若美国严格禁枪,中国人可自由持枪,舆论会是个什么倾向性?会骂“文革”?还是会骂“武革”?

  第九个小事:外国人与本国人。

  人,在自己国家是本国人,去了外国,就是外国的外国人。

  这说明什么呢?人,都是有国界的。

  有此前提,一切都是有国界的,谁跟我讲无国界论我就跟谁急。

  中国人可能变成真的外国人,外国人也可能真的成了中国人,移民换国籍就是如此。换了之后呢?洋人变成中国人,中国人变成洋人,两类换籍,在新国家的地位和形象一致吗?

  外国人,临时性的应该占绝对大多数,比如说留学生,比如说生意人,比如说驻地使官。

  临时外国人的地位呢?

  某大学给留学生设专用游泳池,某大学曾经给外国人一配三,绝大多数大学都给外国人更好的住宿条件,绝大多数大学给外国人的助学金远远高于本国人,地方执法机关在面对外国人时的执法松紧一般也不同于本国人,对外国人松,对本国人紧。总而言之,外国人到了中国和中国人到了外国,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外国人在中国享受到的待遇,中国人在外国肯定享受不到。

  互换一下:

  假如中国对外国人也如同外国对中国人一样,会如何?如果外国对来自中国的中国人好于本国人,又会如何?

  第十个小事:好战与忍战。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在全球140多个国家设有374个军事基地(包括核武基地),驻军人数超过30万。

  为什么要花巨资到世界驻军?

  说是为了和平,但只有它自己相信,好战才是根本,美国驻外的任何基地都曾经一次或多次参与过战争,没有哪个基地缺席过实战训练。

  中国呢?军队只在本国,因为中国军队真只为保护自己的和平。

  当年决定派军舰去对付海盗,公知以为中国海军要参与战争,高喊好战必亡。

  放个电影《战狼》,也就是演了一下军人参与救援,公知也骂观众有好战情绪,提醒公众一定不要忘记韬光养晦。

  跟俄罗斯、伊朗搞点轻度军演,公知又提醒不要跟美国的敌人走得太近。

  中国最近几年才对美国干预台海、南海有所反应,公知就批评中国放弃改革开放的初心,痛批中国好战派会毁了改革成果。

  不妨又互换一下:

  假如美国撤回全球驻军,中国去世界设几百个基地,那是不是中国更爱好和平些?

  假如不是美国军队跑到太平洋西岸闹事,而是中国军队跑到太平洋东岸闹事,又会是如何一种争论景象呢?

  在一条轨道日久,既定了,习惯了,俗成了,大家就认为合理了。

  我选十个小事,互换一下行为,再洗一次脑,大家该如何重评这个“理”字呢?

  提出“互换”的想法,我的本意是提醒那些特别双标的人做做改变,中国人可以遵守某些既定的习惯,也完全可以不遵守那些被定义的惯例,甚至有必要从自身利益出发放弃过去自我矮化的定式。

  互换思维,不完全是为了利益,也是站在外国人立场上考虑问题,可以平衡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认知。

  外国人可以约定一些规矩,中国人也可以约定自己的规矩,这就是人类最广泛的平等观。

  中外做法要互换思维,对内的成规要不要互换?绝对要,每个人的大脑都不应该被锁定,自己能为自己换脑才能变得更清醒。

  附言:

  1,有朋友再次让我写方先觉的事。答:暂时不写,我的资料很多,在朋友圈里发了些证据。他们喜欢捧,就让他们捧吧!或许下一步就捧汪精卫了。

  2,同事跟我讨论伊朗总统遇难的事。评:我承认美国有阴谋,但我坚持遇难是事故。现在,很多人都走进一个怪圈,只要某事件查不出原因就说是美国阴谋,阴谋化美国,实质上也是神化美国,最后必走入恐惧美国,这是不可取的。我就认定美国以阳谋为主,事事防着它就对了,防好了,阴谋也便阴不下去了。

  3,一老同志问我关于台海区域军演的看法。评:不评细节,军事上,我只坚持看结果,绝不会像某些写手那样一惊一乍地胡侃。

  4,有朋友问我是不是很支持刺激房地产政策?答:有点误会,上文曾劝无房人买房,这是老观点。房地产依赖症不是我能阻止的,我劝大家集体不买房,劝得住吗?炒作,是一种共识文化了,诸事都要走到这个轨道上来,网红经济不是炒热糊了吗?

  写于2024年5月25日星期六

  【文/孙锡良,知名独立时评人,红歌会网专栏学者。】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0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