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民:简述货币主权的作用有多大
所谓货币主权,就是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必须印钞,满足市场要求,同时印出来的货币,可以购买国债,交给财政部使用。市场经济总是需要大量货币,而且随经济增长而不断增长,从而政府就可以不断增印货币,不需要偿还国债,等于免费使用这些货币。
最能体现货币主权威力的,是建国前后。在三大战役结束后,战争向全国展开,军队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军人数量从300万迅速增加到500万,需要的军事开支也直线增长。此时国内经济形势极为严峻,由于战争导致交通阻塞,生产下降,物资供应匮乏,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与历史上最高峰相比,工业产品产量下降50%到90%左右,粮食产量下降25%。其次,国民党长期依赖发钞搞内战,发行的金圆券和法币都先后崩溃变成废纸,人民都不再信任纸币,而很多商人则变成投机商人,利用物资供应短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加剧通货膨胀。第三,国家财政极度困难,当时国家财政收入折算到小米为303亿斤,但支出却高达570亿斤,很多地方刚刚解放,并无征税能力,同时实行留用民国政权军政人员政策,争取大多数中间派,减少反抗,也使财政发工资的人员迅速增长到900多万人。第四,当时各地物价上涨很严重,1949年春,华北发生大旱,到4、5月份,物价普遍上涨50%左右,13个主要城市批发价平均单月上涨72.4%;到7月份,投机商人操纵银元售价,带动粮食、棉纱等商品投机,单月平均物价指数又上涨104.6%。
当时共产党人主要依靠掌握的货币主权,靠印钞解决军事开支。按照中财委报告,1949年共发行货币29951亿元,比上年底上升167.3倍,平均每月增长53.2%。到1950年2月1日,发钞量又增加到4.1万亿元。当年各解放区财政收入合计2.58万亿,但支出高达4.99万亿,其差额2.41万亿,都是由印钞来提供的,占印钞量80%。当年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一半,因此,军费基本上是靠印钞解决的,占军费95%以上。也就是说,货币发行成为政府主要融资渠道,是当时推动解放战争进程的最重要资金来源。
当年我国还是小农经济为主,市场交易占经济活动的份额很低,需要的货币量与国内产值之比比今天低很多,主要靠超发货币解决的,也使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直到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被解放,军事活动减少,开始减少军队以后,才逐步停止超发货币,稳定了物价。更重要的是,是建立独立自主的货币发行制度,全国统一发行人民币,禁止外币或其他货币流通,从而独占货币流通市场,扩大人民币流通范围,提高市场上需求的货币量,发行更多人民币。简而言之,就是收回货币主权,从而可以增加自用的印钞量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