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大问题的简要回答(上)
新华社北京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把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在第一个聚焦点。
近期浏览头条时,看到有位高级老师(今日头条:般若子,2024-07-16 11:54·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高级教师)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十大问题:
他在文章中说:
“党中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课题。希望哪位学者论述一下以下十大问题: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根本区别。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不会产生经济危机,有没有办法解决经济危机。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处理混合所有制中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同发展的关系和矛盾。
五,国企混改会不会改变社会主义企业性质,会不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会不会导致腐败分子和私人股东合手掏空企业。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七,如何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占有主导地位。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民营企业家是不是资本家?他们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有没有区别?
九,两极分化绝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公绝不是社会主义。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有何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如何保障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利益。”
对于农村改革、国企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本人观察、学习、思考、研究四十多年,形成了自己的系统认识。我把这种系统认识称为劳权社会主义理论。劳权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社会主义革命原理;社会主义生产力原理;社会主义所有制原理;社会主义生产主体原理;按劳分配原理;劳权经济学原理;劳动价值原理;工本生产方式(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原理;经济实体原理和社会主义企业原理等内容。
在这里,我以劳权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对这位般若子老师提出的十大问题作一个简要回答。其中第七个问题的内容稍有改动。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模式从哪里来? 只能从社会主义实践中来,只能从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中来,当然也可以在认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处中来。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可能从抄袭西方市场经济模式中来,把西方国家的现成模式搬运过来,是成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既然我们明确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从认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开始,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模式。
㈠,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把它归纳为国有劳营工分制基本模式。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模式就是与计划经济模式相对立的模式,即“国有劳营”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即“国有国营”模式中的所有制模式一一“国有”并没有错,错误的是经营管理模式一一“国营”模式不能体现劳动者的劳动管理权。因此,我们只要把“国营”改为“劳营”就可以了。“国有”体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基本职能,它表现在公有的生产资料可以按社会需要分配、按效益流动的优越性上;“劳营”就是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劳动集体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由劳动者自主经营。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完全由劳动者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和市场情况自主决定,国家只是通过生产资料的按需分配和合理流动调节社会生产,使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相适应。在这里,高度集中的财产权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分配生产资料、调节社会生产的优越性,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体现在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劳动实体可以在保值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有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潜力,尽可能满足消费需要的优越性,既不会有财产权和经营权的矛盾,更不会有政企不分的弊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相对应的模式,即“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国有”作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模式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模式相对应。这种对应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区别: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也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但由于生产资料实现了公有制,可以按需分配和按效益流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价值规律和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发展的。所谓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就体现在这种特殊性上。
“劳营”作为社会主义经营管理模式与资本家或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模式相对应。资本家或资产所有者的管理体制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而劳权管理体制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
“劳营”和“资营”的区别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即由生产力结构和性质的区别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区别。资本主义生产管理体制有两种基本形式:在资本家个人独资经营的条件下,企业由资本家本人或委托人管理;在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由股东大会、董事会来管理。无论是前一种形式还是后一种形式,都充分体现了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在管理上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劳动实体也有个体和集体之分:在劳动者进行个别劳动的条件下,生产经营的决定权归劳动者个人,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就是这样;在劳动者进行集体生产的条件下,企业管理权则应有职工大会和职工管理委员会来管理。这就是“劳营”模式。
“工分制”是和股份制相对应的按劳分配模式。在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为了区别资产所有者的分配权和管理权,采用了股份这种生产资料价值形式来计量资产所有者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价值量,并据以进行产品分配。因此,股份就是按资分配的基本形式。在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的工分制是社会主义实践中唯一和按资分配的股份制相对应的按劳分配制度。工分作为按劳分配的合理形式,它和股份一样,不仅可以正确统计劳动者提供的个人劳动量和劳动总量,以明确区别劳动者由于投入劳动量的不同而形成的分配权的差别,同时还可以明确区别劳动者由于投入劳动量的不同而形成的管理权的差别:建立在劳动所有权基础上的公有制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一样,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原则不是平均的一人一票,而应是一工一票。如果我们把个人在一定时期的工分累计量除以同一时期劳动集体的工分总量,我们就得到每个人的工分比,这个工分比就是劳动者的企业管理权利的量化表现。一个职工的工分累计量如果占了劳动集体的工分总量的10%,那他应有1/10的表决权,另一个职工的工分累计量如果占了20%,那他应有2/10的表决权。与股份制一样,工分制不只是一种较好的分配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公有制企业制度,社会主义企业必须普遍地采用工分制,取消工资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才能形成对应于现代股份制的现代社会主义企业制度。
㈡,”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的运行 “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的运行是这样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建立不同层次的国有或公有资产管理局负责管理,劳动者按照生产需要组成劳动集体,在优先保证生产资料价值补偿的基础上利用国有资产进行生产。国有资产管理包括保值管理、流动管理、增值管理和投资管理四个方面。所谓保值管理就是国资局根据市场情况确定企业国有资产的价值水平,并通过确定合理的成本水平和对企业分配过程的监督使国有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保值状态;流动管理是国资局使国有资产向经营良好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流动,使国有资产处于最佳利用状态,形成国有资产流动、增值、再流动、再增值的良性循环;投资管理是使国有资产的整体分布状态经常与社会需要保持一致,使国有资产在总体上处于有效利用状态;国有资产的增值管理就是由国资局来管理通过公共需要项目扣除的、作为扩大再生产部分的价值量,并通过国有资产按需分配和合理流动,使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处于相互满足、互相促进的一致状态,使国有资产不断增值。工分制企业在职工大会和职工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优先满足生产资料价值补偿的前提下利用国有资产自主经营,在分配上按照先补偿(生产资料消耗),后扣除(包括扩大再生产追加在内的各种公共需要项目),再进行个人消费品即劳动收入的分解。在这里,劳动收入是作为企业生产成果、以余额形式出现的,劳动收入的波动反映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市场变化,并可以有效地引起劳动者调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行为,而所谓的自负盈亏问题则由于按劳分配的实现自然消失(真正实现按劳分配的企业是不存在亏损问题的),企业经营状况表现为劳动收入的自然波动,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承受企业生产结果,并通过职工大会和职工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体制调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商品生产由市场调节,生产资料按需分配,企业(由劳动者)自主经营,生活资料按劳分配,成本优先保证,职工多劳多得。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一“国有劳营工分制”的运行模式,既是宏观模式,又是微观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能来源于社会主义实践,而不可能通过抄袭西方市场经济模式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我们只有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有了基本的规律性认识,我们才能谈得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苏联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国家所有制模式,人民公社实践则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运行方式。对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对应的基本原理,因而形成了与私有资营股份制相对应的国有劳营工分制基本模式。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读过《共产党宣言》的人都知道,《宣言》内部除了开头之外,分为四个部分:一,资产者和无产者;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主体,明确了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很显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主体就是资产者或资产所有者,而共产主义社会的主体就是劳动者。而当时《宣言》所以要用“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作区别,是因为当时打着“社会主义”名号的反动学派比较普遍。这里的“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就是指那个刚刚脱胎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
从《宣言》的内容我们不难知道,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主体就是资产所有者,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主体则是劳动所有者。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最基本的特征,不是什么所有制,而在于它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社会,是劳动阶级的社会。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因为社会主义的生产主体是劳动所有者,因为只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满足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只有实行了按劳分配,才能满足劳动者的利益要求。 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不是什么所有制区别,而是生产主体的区别,就是劳动所有者与资产所有者的区别。所以说生产主体的区别是最基本的区别,是因为这一区别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其它一切重要区别。
其次,明确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区别是生产主体的区别一一即劳动所有者与资产所有者的主体区别,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所有制。无产阶级所以要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及其一切反动阶级的统治,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为消灭资产阶级,消除产权赖以生存的基础,从而消灭资本的生产方式,这是劳动者能够成为社会生产主体,能够当家作主并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因此,是社会主义生产主体一一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决定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的必然性。与资本主义所有制相比,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特点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在生活消费方面保持了生活个体性,从而决定了生产劳动的个体性。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和生产劳动的个体所有,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必然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并必须全面体现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这是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了唯一的生产主体;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广大劳动者都具有了资产所有者的身份,但是公有制本身又决定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而他们在资产所有方面是同一的、无差别的。因此,劳动者作为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除了表明他可以和其它劳动者联合起来,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劳动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之外,已经没有其它任何意义,在这里,所谓的产权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意义。相反,由于生活消费的个体性,决定了劳动者在劳动所有和消费需要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因此,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已经是劳动所有权,而不再是资产所有权。我们常说,社会主义要让劳动者当家作主,要实现按劳分配。这劳动者当家作主就是劳动所有权在管理上的体现,而按劳分配则是劳动所有权在分配上的体现。因此,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最基本的利益要求,就是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要求,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制度,简称为劳权制度。
第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生产主体的区别,决定了社会生产中起决定作用 的权利区别,而这种权利的区别又从根本上决定了两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区别,从而也决定了两个社会经济实体性质的区别。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其利益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实现资产者对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核心问题。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实体表现为资产实体的性质和特征:即资本主义企业都是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其特征表现为劳动力价值预定不变,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表现生产资料价值量的波动,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波动。所谓业主制企业就是简单的资产实体,而合伙制与股份制企业,则是结合形式的资产实体。与资产实体运行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资本主义企业制度都是产权制度,即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社会主义生产主体是劳动所有者,其利益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实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即成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核心问题。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实体表现为劳动实体的性质和特征:即社会主义企业都是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其特征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预定不变,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劳动价值量的波动,表现消费价值量的波动。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是结合形式的劳动实体,而农业生产责任制条件下的包干户是简单形式的劳动实体。与企业作为劳动实体运行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企业制度应该是劳权制度,即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
第四,经济实体的性质不同,与此相应的企业形式与企业制度也是不同的。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都是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它的企业制度形式就是产权制度,而产权制度最基本的规定,就是老板拿利润,职工拿工资,其生产结果的分配模式是:先支付工资,然后在作了各项扣除后,其余额作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盈亏,作为老板或股东权益的增减。在这里,工资这一范畴的功能是按照市场水平预先固定劳动力的价值,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波动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变化,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增减。这是作为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所共有的基本特征。与资产实体相对应,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其生产结果的模式与资本主义企业相反:是先补偿生产资料价值量的消耗,然后是进行满足各种公共需要的扣除,最后余额是生产劳动价值量的多少,是消费价值量的变化,是作为劳动者收入增减的变化。“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就是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的具体体现。从这里不难看出,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与工资相对应的范畴应该是“公资”,即按市场水平预先确定的生产资料价值量;与“利润”相对应的范畴则是“消费价值量”或“消费金”。
社会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都是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两个方面构成的。但是两者的结合方式不同:在采用工资制度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化消除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作为生产主体出现的可能性,从而确立了资产所有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地位。因此,资本主义企业作为资产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体现,它就必然是以独立的资产实体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相反,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由于公有制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消除了产权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使劳动者成为社会生产的唯一主体,使劳动所有权成为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权利要求。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劳动所有权要求的体现,它就必然是以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从这里我们看到:在现实的生产方式中,工资制度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制度客观上都消去生产力某一方面作为主体的可能性,从而使社会生产作为表现出某种特殊的实体性质:即资产实体性质或劳动实体的性质。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必须用加减消元法或代入消元法消去一个未知数,然后解出另一个未知数,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作为生产主体,要么是资产所有者,要么是劳动所有者,必须是唯一的。为了确保社会生产能够正常进行,在建立企业制度时,我们也必须消去某一方面成为生产主体的可能性,工资制度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度,正是消去资产所有者和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基本范畴。 第四,两个社会的经济实体性质的区别决定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区别。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主体是资产所有者,而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权。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实体表现为资产实体的性质和特征。与资本主义企业必须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产权制度一一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资产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制度。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生产的主体是劳动所有者,而劳动所有者的权利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的要求,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企业也必然表现为劳动实体的性质与特征。与社会主义企业必须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劳权制度一一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制度。
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是产权制度,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是劳权制度呢?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两个方面中,“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生产资料居于支配地位并起主导作用,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首先表现为生产资料方面的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权的要求,因此,建立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就成为社会生产能够正常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两个方面中,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消灭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消失了,劳动者的差别不再表现在资产所有方面,而表现在劳动所有和消费需要方面。因此,能不能建立全面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就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力能否正常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表现为劳权制度。
第五,再说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以上讨论社会主义生产主体与资本主义生产主体的区别,讨论了社会主义经济实体和资本主义经济实体的区别,讨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区别,我们现在进一步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区别。 其实,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实体与资本主义经济实体的基本区别,我们就不难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区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在资产实体的基础上运行和发展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在劳动实体的基础上运行和发展的。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价值规律能够正常发挥作为的社会经济。而价值规律的作用过程和表现形式就是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有规范的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而企业要成为规范的市场主体,它必须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一一要么是独立的资产实体,要么是独立的劳动实体。在工资制条件下,劳动力作为商品买卖,从而消除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可能性,因此,资本主义企业或私有制企业,就是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正因为如此,它能够有效及时地感受市场价格的波动,并作出相应的经济行为来适应这种波动;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公有制本身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消除了资产所有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可能性,劳动者是唯一的生产主体,因此,社会主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是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正因为如此,它能够有效及时地感受市场价格的波动,并作出相应的经济行为来适应这种波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性是价值规律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区别在于:
1,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与计划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因而就为生产资料的按需分配创造了条件。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就是生产资料分布状态必须和社会需求相一致的规律。由于适合社会需求的生产劳动才能形成价值,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生产必然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国有资产的分配与社会需要相一致时,劳动集体的收益和国有资产的价值都会处在稳定增长的状态;相反,在国有资产的分配与社会需求不一致时,劳动者的劳动就不能形成价值,按劳分配就不能实现,劳动集体的收益和国有资产的价值就会同时处于降值状态。由于国有资产和劳动收入是按同一水平、同一幅度、同一方向变化,因此,国有资产价值增量波动客观上就是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的表现。 以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为基础的计划机制是由国有资产分布效益状态反映体制、国有资产价值增量波动,国有资产管理评价委员会和国有资产分配体制等构成的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循环系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资产的分配和流动与社会需要的相互关系通过国有资产分布效益反映体制表现为国有资产价值增量波动,这种波动作用于国有资产管理评价委员会(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局有关人员,企业代表及经济管理专家等等组成),国有资产管理评价委员会则通过国有资产管理局调整国有资产分布状态,┅┅,如此循环反复,形成计划机制的作用原理。
2,消费价值规律与按劳分配机制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按资分配机制相对应,以消费价值规律为基础的按劳分配机制是由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按劳分配制度一一工分制,劳动收入波动,劳动者和劳动管理体制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循环系统。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工分制表现为劳动收入量的波动,这种波动促使劳动者通过职工管理体制调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改变之后,又会通过分配制度重新表现为劳动收入量的波动┅┅,如此不断反复,形成公有制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收支自理的经营机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诸规律的相互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规律中,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消费价值规律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基本过程与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与此相适应,按劳分配机制也是起主导作用的经济机制。工分制是与股份制相对应的按劳分配制度,它一方面计量着劳动者的劳动,体现劳动者多劳多得的分配要求,另一方面又调节劳动者的劳动状态,反映着社会生产的具体要求,价值规律和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则是按劳分配规律在宏观上实现的具体体现。市场交换是一种社会计酬方式,但在价值规律的自然作用下,企业按劳分配难以实现,因此,客观上需要生产资料按需分配。从整体上看,消费价值规律在企业内部是通过按劳分配规律来实现的,在社会范围内则是通过价值规律、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价值规律、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都是消费价值规律的外壳或具体形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不会产生经济危机,有没有办法解决经济危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高级的市场经济。因此,它不仅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弊端,而且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发展优势。
“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1,“国有劳营工分制”条件下的生产资料 在采用“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条件下,每个经营良好的工分制企业都可以充分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因此,国有的生产资料会处于高效利用状态;相反,由于工分制企业实行先补偿,后扣除,再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制度,企业即使经营不善,国有资产也会处于保值状态。在国有劳营条件下,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必要扣除的途径得到快速的增值,这种增值又会增大国有资产的流动量,增强工分制企业的竞争力。工分制企业则会进一步发展,反过来又促使国有资产不断增值,总之,“国有劳营工分制”条件下的生产资料不仅具有更高的物质生产力,而且能够形成不断增值的良性循环。
2,“国有劳营工分制”条件下的劳动者 在国有劳营工分制企业,劳动者在企业管理上可以真正当家作主,在产品分配上可以多劳多得,这是工分制企业区别于其它任何企业的两个基本点。由于可以多劳多得,劳动者会充分发挥劳动潜力,劳动者消费需要会得到更好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又反过来进一步激发劳动者劳动潜力的发挥。因此,工分制企业能够形成劳动者的劳动消耗和消费需要互相满足、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由于工分制企业的劳动收入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市场情况自然波动,而劳动者又能当家作主,国有企业能够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具有适应市场的活力。 另一方面,由于建立真正的按劳分配制度,劳动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潜力,客观上会促使职工重视学习,“国有劳营工分制”企业天然就是学习型企业。良好的企业环境会促使每个职工都重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会使埋没的人才不断涌现,外来人才源源不断。而人才的培养和聚集作用会形成公有制经济的知识优势。
3,“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的发展优势 “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同现代股份制相比更具有发展优势。
⑴,股份制要通过发行股票筹资才能扩大生产,而国有劳营工分制条件下的生产资料是国家所有,且可以按需分配、按效益流动,可以使社会生产更迅速地发展。
⑵,股份制企业通过少数资产所有者对股份收入的关心形成企业的约束机制,而现代工分制企业通过全体劳动者对劳动收入的关心形成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因而比股份制更具约束力是显而易见的。
⑶,股份制企业通过生产资料价值量的变动,通过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受益状态把股东和企业联系在一起,使全体股东来关心企业,监督企业,从而形成企业的凝聚力;现代工分制企业则通过消费价值量的变化,通过劳动收入的波动把全体职工和企业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都来关心企业,监督企业,从而形成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股份制企业制度所无法比拟的。
⑷,股份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购买等方式发展经济,促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合理组合和配置,而国有劳营工分制企业通过国有资产的按需分配、按效益流动使适合社会需要的产业迅速发展,使各生产要素处于高效利用状态,并保证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经常处于平衡状态,其优越性远胜于股份制模式。
⑸,股份制实现了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既满足了资产所有者占有剩余价值的要求,又反映了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生产资料整体性的要求,从而适应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条件下的客观要求,而国有劳营工分制体现了公有的生产资料可以按需分配,按效益流动的优越性,更好地满足了现代社会生产对生产资料整体性的需要,又反映了社会主义劳动者由于劳动投入量的差别而形成的对劳动所有权的不同要求,从而充分发挥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这是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最重要的优越性。
⑹,从宏观方面看,在采用国有劳营工分制条件下,由于直接把广大劳动者的消费需要作为社会生产的目的,可以有力地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可以有效地避免当今市场经济只能在徘徊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窄小空间的弊端。
4,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的竞争优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存的条件下,在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条件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代工分制企业可以凭借“国有劳营”的优势击败现代股份制企业。由于国有资产可以按需分配、按效益流动,处于竞争中的现代工分制企业能够迅速形成发展优势,而股份制企业无法与之抗衡。因此,工分制企业可以利用这种优势按照市场法则一个个地吃掉股份制企业而壮大自身。这就是作为新兴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能够战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原因所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劳动者自主经营的工分制企业的建立,真正地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国必须在一定层面、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允许并鼓励产权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和基础,必须是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劳权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有两个方面能够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发生:第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拥有生产资料的按需分配与计划协调机制,能够从宏观上避免社会发生重大的经济危机。生产资料具有大范畴的整体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体制具有按社会需求调节社会生产的职能,这种调节职能通过生产资料的按需分配和按效益流动的调节来实现。第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坚持劳动经济为主体,能够避免由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有效需求不足与生产能力不断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当形成真正以劳权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时,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就会随着工本主导的经济体制而得到根本的转变。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