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昕:人工智能挑战了劳动价值论吗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此过程中,一种思考或疑惑如影随形。这就是伴随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还有效吗?“机器替代人”的难题以新的形式又一次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与之相关,如何看待所谓的“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及其与作为唯物史观核心的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也成为近期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的观点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能构成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挑战;在数字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并未过时,它构成了我们分析人工智能社会历史效应的科学工具。克服人工智能挑战劳动价值论的忧思,需要破除围绕人工智能的迷思,澄清有关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误解。
以唯物史观把握劳动价值论
为了阐明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能构成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挑战,我们不妨首先对劳动价值论做一个概念辨析。尽管我们经常谈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发了一种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但是回到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我们很难找到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这个术语的直接使用。用劳动价值论来描述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19世纪下半叶之后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边际革命之后,在同“效用价值论”相对立的意义上逐渐确立起来的。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强调马克思与李嘉图,或者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论问题上的密切关联。只不过,以萨缪尔森为代表,在西方经济学家眼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被看作经济学演进在李嘉图的错误路向上的进一步发展。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彻底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构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前提。那么,马克思到底是怎样阐述劳动价值论的呢?
在日常的观念中,当我们提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或者论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时,往往从这样两个方面展开。其一,只有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因此讨论商品价值时只能从劳动出发。其二,西方经济学之所以否定劳动价值论,是因为无法理解作为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的客观抽象性。严格来说,这两种思路都是不全面的。回到《资本论》的文本结构及其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第一卷最后一稿的时候,重写了论述商品的一章,并下定决心使用“价值”这个范畴。在这一部分,“使用价值”和“价值”构成了商品的二重属性,背后则是劳动的二重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之所以批判地改造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本身是同对劳动二重性的理解直接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