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树松:“纸上谈兵”说赵括


  战国时期,秦赵交战。赵将赵括,大败长平,损兵折将四十五万余,是历史上有名的“纸上谈兵”致败的战例。对于这一个典故,可以说是众所皆知。笔者闲读史书,却又勾起了对于赵括兵败的沉思。

  据《史记》等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秦赵不和,秦国屡屡攻打赵国,一直处于胶着状态。不但取得不了胜利,而且还多次战败。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赵国有英勇善战的名将赵奢、廉颇率兵保疆,又有机谋善断的名臣蔺相如运筹帷幄。将臣文武和合,团结一致,赤胆忠心,保卫国家。不甘心的秦国,在几年后,为了达到战胜赵国的目的。于是,暗使间计,大造:“秦之所忌,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并使人将此话传至赵王,还在社会上广为散布。秦国的所言之意,就是赵国的廉颇诸将都不在话下,只因为赵国有赵括,秦国才惧怕,才不敢草率拿下赵国。现在,秦国之所以敢于与赵国交战,就是因为赵括没有到前线为将领兵指挥作战。如果赵括为将,那秦国万万不敢与赵国兴兵为敌。赵国孝成王得知秦国的话后,认为秦国都说赵括是最杰出的将领了,哪还有错。便排除一切干扰,只信秦国间语,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其时赵奢已故)的坦诚反对,临阵换将,任命赵括取代了廉颇老将。秦国闻之,暗自窃喜,间计既成,只待用兵了。

  说起赵括,不但外貌高大英俊,心志高远,而且还熟读兵法,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位“科班”出身的“高材精英”。在其父生前为将时,也曾追随父亲赵奢筹谋战事,略有小胜。所以,还养就了一身傲气,好高骛远,“以天下莫能当”,大有天下“舍我其谁”能将兵的气势。“知子莫过于其父”,赵括兵书虽熟,论起书本上的兵法夸夸其谈,甚至“奢不能难”,其父赵奢有时也不得不甘拜下风。但赵括没有临阵实战经验,更不知战场瞬息万变的险恶,况且还桀骜不驯,目空一切。面对赵括的弱点,赵奢生前曾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而赵括母亲反对赵括为将和赵王的一段对话,却也实实在在的耐人寻味:“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这是多么伟大的母亲,为了国家,权利面前,不谋亲私,直言相谏。虽未如愿,却也为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地传颂佳话。

  赵括“既代廉颇”为将,成了统帅四十五万赵军的“长平前线总司令”,他仰仗赵王的信赖和熟读兵法的声誉,踌躇满志,一上任便“悉更约束,易置军吏”,随意更改已就军规号令战略部署,并撤换大批部属军官,行使统帅对赵军的决策指挥权。在军事紧急状态下,显示出赵括实战经验的缺乏。赵括之为,正中秦国下怀,“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并严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在不知彼的情况下,自傲轻敌,欲显能耐,迅即草率出击秦军,结果落入秦军佯败圈套,被秦设两路奇兵断为二截,围困在秦军营垒附近,绝其粮道。秦军再以轻兵出击,赵括接战不利,只好修筑工事坚守,等待救援。之后,赵军终因粮草断绝,补给不接,卒心涣散,出现“皆内阴相杀食”,内部暗中互相残杀食肉充饥的恶象。赵括已无他计,只好鼓勇,挑选精兵,亲自率领进攻秦军,搏杀惨烈,反复四五轮回,以求突围无果,终于兵败长平。赵括自己也未能幸免,被秦军乱箭射杀于混战之中。秦将白起揣摩赵军士卒变化无常,活生生四十万降卒全部秘计活埋,仅留下二百四十名弱小兵卒放回赵国。长平一战,赵军共损四十五万余人,不是横尸沙场,就是被活埋。长平惨败的消息传入赵国,顿时“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一个当时能称雄一方的赵国,只因错用了一个赵括,即如撒了气的皮球,由此瘪了下去。正应了赵奢所言:“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后虽有小兴,却也未能挽狂澜于既倒。

查看余下3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