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是西方概念,“民本”才是中国本土概念――再谈“立艺先立德”与“弃之如敝屣”

2021-12-27
作者: 道一人 来源: 红歌会网

  中国语言具有强烈的二元对举性,比如“上下”、“左右”、“软硬”、“黑白”、“好坏”、“龙凤”、“凤凰”…,一个词的意义只有把他置于“二元对举”所构成的背景和小环境下才有意义,否则不完整甚至完全理解错了。有时“二元对举”中的另一半未必出现(大多情况下是这样),但理解上仍不可或缺。比如“吃软饭”中并未出现“硬”这个词,但说这种语言人的潜意识,一定是在将“吃软饭”的人与某种自力更生的、“硬”气十足的人作对比。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语言中这种性质的强烈性,一定也反映在了思维中。一般认为中国人信仰自然,相信真理来自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是出自神喻,不是出自神的嘴巴,但我老大的怀疑,我以为中西方之间鸿沟不至于这么巨大。比如“龙凤”成对出现是很早的――龙:雄性,凤:雌性;但是后期到了“凤凰”那儿,凰是雌性,凤是雄性。雌变雄!自然界中显然不存在这种真理,他当然出自神喻或人的嘴巴。

  我想以此强调的是:中国人对“二元对举”的执著,为满足这种固有模式,甚至不惜伪造自然,假借神喻。我看这一点中国人与西方人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图式、模式不同罢了。因此很多情况下不是好恶问题,不是喜不喜欢问题,而是不得不问题,就象张之洞与幕僚对话的故事【注】。

  我今天就是要讲这个“不得不”的问题。

  “人本”是西方概念,他与“神本”对位,“民本”是中国本土概念,他与“官本(或“官本位”)”对位,可我们许多朋友将“人本”拿来就用,说这是中国本土根深蒂固的观念,于是乎意思就“差之毫厘,远之千里”了――他不是语言上的“差之毫厘”问题,而是思维上“远之千里”。中国不曾有过一个高高在上的独一“神”,而“人本”恰恰就是为与这个“神”进行斗争的,属于宗教领域;“民本”的斗争对象是“官本”,属于政治领域。虽说宗教与政治难以切割,但毕竟两种性质。

  昨天我发表了《“立艺先立德”是个选项,“弃之如敝屣”也是个选项,我看应该是第一位选项》。在撰写时忽然想起这个问题。昨天我曾说过“这个题目太大”、“很难写”,今天既然想起,就顺便说一说。

  中国当下不是“人本”与“神本”对立,而是延续以往几千年的“民本”传统问题。中国社会总是被“德艺双馨”、“立艺先立德”这类语言占据,并经常以举国体制去强化他(比如隔三岔五的全国代表大会之类),而国民就象坐在封闭而高速奔驰的列车内,感觉不到外界异像。

  要知道“德艺双馨”也好,“立艺先立德”也好,他思维倾向上浓浓的“偶像崇拜”情结。“偶像崇拜”是宗教术语,映衬到世俗领域相当于“个人崇拜”,反映到政治领域就是“精英崇拜”,甚至“领袖崇拜”。

  “德艺双馨”或者“立艺先立德”,他的立意并无不当,很崇高,但他的底层意义是“偶像崇拜”――不管是否借助宗教术语去理解,就是如此的;如果不在底层意义上消解他,这个问题似乎永远无解的。我们民族不能再举国体制,耗费巨大的民族心灵资源去附着他;这个群体真有本事,就应该以自己的艺术奉献去征服观众,而不应该老是以这样的举国体制让国民尴尬。

  我昨天在《“立艺先立德”是个选项,“弃之如敝屣”也是个选项,我看应该是第一位选项》也说到:“文艺”就相当于“文化”――以“艺术”方式呈现文化内涵罢了,是人的生活方式,与“宗教”、“科学”之类等位,属于“道”的范畴。“文艺”的主体应该是全体人民(当然我们左翼同志不完全同意“人民”这个概念,因为“人民”是有阶级性的。这个问题今天搁一搁),然而我们今天举国体制下的“文艺”,他的主体倒是“唱歌”、“跳舞”、“戏剧”、“电影”、“俊男靓女”,或诸如此类从业人员,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文艺”的主体属于全体人民,那就应该坚持“民本”传统,是故今天顺便再突出一下,强调一下。

  怎样坚持“民本”传统?

  这确实是个“大题目”,三两句话勾勒不清。

  我网络对话者大都是青年朋友,每每想起这就感觉紧张,生怕“代沟”。我愿借此机会大家再重温一下前因后果。

  我们今天之所以举国体制将“文艺”的主体转移到“唱歌”、“跳舞”、“戏剧”、“电影”、“俊男靓女”,或如此类从业人员,他是有个历史演进的。我们1949年的历史中,“文艺工作者”、“文艺从业人员”具有崇高地位,他与政工干部、武装人员一样,担负着建立政权的历史使命。

  可是历史是在继续演进的,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将“文艺”的主体转移或“恢复”到全体人民?“民本”是个传统旧概念,于今看来是个“新课题”,也是个“大题目”,三两句话勾勒不清。

  年轻时经常与道友闲聊这个话题,没有一大批先觉者,看来难以为继。每每看见海对面堕落的王某,我们这张狂的吴某占据我们巨大的心灵,我们全体人民就象西西弗斯那样锲而不舍,意志如此强烈而坚持,要他俩“德艺双馨”或“立艺先立德”,不免潸然泪下。

  为何不改变一下思路,弃之如敝屣。

  【注】

  当年有大量新名词通过日本转译涌入中国,引起一些人不安,包括张之洞。张之洞曾在一份文件上批示“不要使用新名词”。他的幕僚辜鸿铭告诉他“不要使用新名词中的‘名词’”也是外来的。

  【文/道一人,红歌会网专栏作者】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