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小花梅」们背后,拐卖妇女的社会土壤是什么?

2022-02-13 6298 1
作者: 火花 来源: Philosophia 哲学社

  2022年1月底,徐州八孩母亲事件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十数天之后,丰县、徐州官方三次前后矛盾的通报并没有带来令人安心的「事件结果」,只引发了更多的质疑以及对于妇女拐卖拐骗现象的探讨。车浩、桑本谦、罗翔等法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先后针对收卖被拐卖妇女的量刑问题展开了各自的论述。不论是否支持提高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刑罚,或者更激进的买卖同罪同罚,几位学者都能认识到拐卖、拐骗人口这一罪行背后种种令人发指的现实,都同情受害妇女的悲惨命运并支持维护其权益,且希望罪犯得到应有惩罚。

  2022年2月10日19:41,「徐州发布」微博公布了「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调查处理情况,再度推翻前言(「不存在拐卖行为」,2022年1月28日,关于网民反映「生育八孩女子」的情况说明),终于以涉嫌拐卖妇女罪对三人采取强制刑事措施。即便如此,此案未被解答的疑点(「小花梅」年龄、调查结果反复的原因等)仍然等待一个答案,仍需要广大社会力量的持续关注。希望在快乐的节日之后,在激动人心的赛事之外,徐州事件仍能为人所注意;也希望这一事件能够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而回到关于「人口拐卖案件」的讨论之中,人们常常将拐卖拐骗妇女现象归咎于「民风愚昧」、「封建陋俗」。确实。在2022年仍有人将妇女作为生育工具,以铁链束缚其行动自由,这其中的封建父权显著得令人发指。「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执念似乎是千年的幽灵作祟,而多起拐卖妇女案的状况更是彰显其为留子嗣之不择手段、其宗族势力之一手遮天。拐卖、拐骗妇女的案件状况在确实体现了农民为求娶妻生子而不择手段,被拐骗妇女也确实是特定地区「封建陋俗」的牺牲品。

  这样的认识转化为舆论或许有利于移风易俗,改善「重男轻女」的风气,但如果没有所谓「儒教传统」、传宗接代的思想,或者乡村得到经济发展及「现代化」,拐卖是否就会消失呢?并非如此。单纯将案件视为某一地域的历史遗留问题,既有妖魔化特定地域的可能,又有脱离实际的嫌疑。徐州事件一类的悲剧曾经成千上万次在古今中外时空各处上演,不论是穷乡僻壤的尘土之中还是村庄乡镇的阡陌之间,拐卖案件从来不是孤例。哪怕是一线城市,也有发生拐卖案件的可能。以中国为例,自开展「打拐」专项计划以来,仅2000年破获的拐卖妇女案就有23163起,1995-2006年立案的拐卖人口犯罪共75999起,仅2001年-2004年被营救出的被拐卖儿童妇女就达到51164人[1]。这是一个非常骇人听闻的数字。被锁住的女人绝非某一地域的某些「碰巧不幸」的个例,而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在对这一现象进行道德指控之外,也应当认真分析与之相关的种种历史变迁与社会结构,以更好地探讨应然问题。

查看余下9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