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愿八孩女事件成为一个标志——告别贫困,同时还要告别贫困时代滋生的愚昧
八孩女事件在继续发酵。看了许多关于这个事件的背景资料,也看了许多对于这个事件的评论。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点:拐卖和残害妇女,这种古老的罪恶,在当今的社会之所以还能存在,与贫困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客观地说,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扶贫政策的实施,许多过去贫困地区的面貌正在发生变化。包括被拐卖妇女较多的云贵川一些极度贫困地区,包括这次事件所涉及的小花梅(八孩女是不是小花梅另说)的故乡,状况都在发生明显的改变。
《寻找小花梅》的两位作者写道:怒江州福贡县子里甲乡亚古村,位于怒江边,是一个傈僳族村落,村里现有469户人家,部分人口是近年从附近村落搬迁来的。2020年1月通车的“美丽公路”就从村边通过。依靠便捷的公路和近年实施的扶贫措施,亚古村民的生活已明显得到改善。
不错,我们正在从贫困中走出。但我们同时必须意识到一点:虽然贫困正在离去,但贫困的投影并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而这个投影的一部分,就是愚昧,贫困时代形成的愚昧。拐卖妇女现象的存在以及所涉及的问题难以解决,与这样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其实,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完全消灭贫困。这时社会需要做的是,一是要让最贫困者也能过上起码温饱的生活,二是,更重要的,要消除由贫困滋生的罪恶。人们经常说,贫困是滋生罪恶的土壤。而愚昧,就是贫困与罪恶之间的中介。
告别贫困不等于告别愚昧
前面说,虽然贫困正在离去,但贫困的投影并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其实,这个投影有着双重的含义。
其一,在最现实的层面,是贫困地区性比例的严重失调。大量资料表明,在拐卖妇女、买卖婚姻严重的地方,都存在严重的性比例失调的问题,大量的光棍找不到对象。数据显示,从1990年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出正常范围,于2004年达到峰值121。这导致目前20至30岁适婚年龄人口的性别比已经达到111。有人预测到2030年将达到115。
而这种情况在贫困地区就更为严重。其原因,一是在生育的环节上。尤其是在贫困地区,选择性流引产、溺弃女婴远非个别地存在。二是在人口流动环节上,本地的年轻女性或到城市打工,或远嫁他乡,都更进一步加剧了当地性比例的失调。
但无论是哪种原因,都是贫困的结果或遗产。
其二,愚昧造就的社会生态。许多对拐卖妇女内情有所了解的人,无不感叹这些女子逃脱之难、解救之难、相关问题处理之难。有人说,被拐卖的妇女,一进了村子,就很难逃出来。为什么,因为那等于是进了天罗地网一样。这个天罗地网就是由愚昧所编织出来的生态。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