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需要重新确立“精准防控”的标杆了!


  上海今天又新增了38例确诊以及2231例无症状;无症状继昨日首次单日破千的1582例,到今天又破了两千。

  中午的微博热搜榜第1和第5分别被“上海为什么不能封城”和“上海承载全国乃至全球重要功能”两个话题占领:

  这两个话题都源自今天上午10点举行的上海防疫工作发布会,上海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吴凡的一段发言。

  对于包括上海市民在内的很多国人关切的问题“上海为什么还不封城”,吴凡表示,“上海不仅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上海,这个城市还承载了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承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甚至于对全球经济都有影响。”

  这段陈述跟月初林郑月娥解释“香港为何不全员核酸、为何不限制市民出行”,在逻辑上如出一辙,林郑月娥所强调的同样是“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不能让国际金融资本对香港失去信心。

  截图自香港01报道

  而讽刺的是,真正让国际社会失去信心的反而是香港拉垮的防疫举措,以至于英航、UPS等11个国际航空企业主动请求香港“跟从内地机场”,对机组人员实行闭环管理。

  在本轮染疫已经一百多万、日增仍旧持续数以万计的情况下,前不久港府甚至宣布准备在4月份放开国际航班、全面恢复公共服务,此举无疑将进一步加大内地的防控压力。

  其实不必避讳,此轮深圳和上海的突防主要是香港“传导”的结果;在深圳难以承受来自香港压力的情况下,上海通过入境航班分摊了香港进入大陆的客流。“上海发布”公众号3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院治疗的581个境外输入病例中,仅香港地区就占了452例。

  截图自“上海发布”公众号

  为了减轻上海的压力,3月15日民航局宣布将上海的106个入境航班分流至成都双流等12个口岸机场,随之分流的就有来自香港的航班。

  笔者疑惑的是,如果香港的防疫措施不调整甚至还打算在下个月放开国际航班,下一个“传导”的爆点会是在哪里?

  而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传导链条”不断持续下去。

  广东汕尾在今天又报道了两名来自上海的输入病例,陆丰在昨天也通报了一例:

  据福建“南平发布”24日统计,“截至3月20日上海已外溢15省54个城市”,相关地区均已升级了防控措施,开展全民核酸以及局部的出行管控。吴凡担心“封城”影响上海经济,进而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而现在的局面就对各地经济没有影响吗?

  同样地,香港精英担心升级防控会影响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就不担心影响内地的经济吗?

  笔者觉得吴凡的有句话讲得非常有道理,“上海不仅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上海”,这个话同样适用于香港。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举国一盘棋,步调得一致”。

  香港此前一直在跟随大陆的“动态清零”,尽管有时做得没那么好,但做比不做强百倍、千倍,特别是对于香港社会底层的已经在本轮大流行丧生的六千老弱病残而言。

  香港要想在本轮大流行中实现“动态清零”并非不可能,黄金窗口期就是在一月初到春节前。遗憾的是,这个黄金窗口期被错失,以至于今天在染疫过百万的情况下,再想实现“动态清零”所要承受的代价将会无比巨大。

  笔者很不希望这样的状况在上海重演,尽管上海有关专家声称在“探索一条新路”。所谓“新路”的本质,无非是向香港地区看齐,还是向深圳和大连这样的口岸城市乃至整个大陆地区看齐。

  “共存派”和“病毒爱好者”针对吴凡的发言还在进一步“拱火”。现在在上海某大学当老师的某前南都周刊媒体人,就跳出来力挺上海“特立独行”了:

  上海有关专家或许觉得很“委屈”,自己是替深圳分担压力才导致被“突防”。然而,我们对比一下:

  深圳仅仅通过一个星期的限制出行、企业员工居家工作就彻底控制住了病毒的传播;而在此期间,市民的生活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入境货轮的清关工作仍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并未出现吴凡所担忧的“海上飘满货轮”的情况。这不算“精准防控”?

  同样作为口岸城市的大连,承担了60%的冷链货物的入境。虽然冷链仓库的病毒突防在过去两年已经发生了数次,但每一次都被很快扑灭,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的影响也不算太大,这不算“精准防控”?

  到了今天,究竟是深圳、大连的经济社会生活受严重影响了?还是上海的经济社会生活受严重影响了?

  由于媒体的长期误导宣传,让人们对“精准防控”产生了极大的误会。

  笔者理解的“精准防控”从来都不是哪一种固定的模式,所以也就不认为某个地方就一定是“精准防控”的标杆,“精准”必须要结合各地的实际状况、敌我力量对比,随时地进行变通和调整,不应该“一刀切”,更不应该“一成不变”。

  就像笔者在评论“合肥日报”公众号所发的《江西的红灯与上海的烟花》的文章时说的:

  上海迪士尼那个毕竟只是有密接史的游客,在上海的轨迹并不长,可以去“精准”;而铅山的这位阳性病例什么时候被感染的并不清晰,在被发现的半个月前到过多个场合,对于医疗资源并不充足的铅山来讲,除了立即限制人员流动、就地“全员检测”还有更稳妥的方式吗?根本而言,上海“精准防控”的“底气”是来自于其充足的医疗资源,无论是在全国名列前茅的三甲医院数量,还是每千人医生数、每千人病床数等指标,铅山这样的中西部地区县城可能具备吗?铅山能够一夜之间调来“110辆公交车”吗?不仅如此,铅山连基本的防疫物资都是稀缺的,一旦出现“社区传播”,在没有外来支持的情况下,有限的医疗资源被挤兑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对于上海而言,“烟花”在当时或许就够用了;但对于铅山而言,“红灯”看起来笨拙不堪,在当时当地却是最稳妥、最合适的,这两种本质上都算“精准防控”,没必要厚此薄彼。

  当然,对于各地出现的官僚主义的懒政、一刀切,笔者也是深恶痛绝的;而有些人一叶障目,吃了官僚主义的苦,不去反对官僚主义,却要全盘否定积极防疫措施。

  上海此前的“精准防控”政策,是“精准流调+局部核酸及封控”。这样做首先是得益于上海相对国内其他地方充足得多的医疗资源的快速响应,优势很明显,那就是每次防控受影响的人都不多,只有局部暂停;再加之高风险人群高密度、高频次的核酸,就能把病毒传播消灭在萌芽状态。

  然而3月份以来,上海已经出现了大面积、多点散发的社区传播,加上奥密克戎变异株初始症状不明显,假阴性比较多。上海之前的那套“精准防控”其实就已经不适用了,有人形容为“打地鼠”,有人形容为“添油战术”,都很形象。

  当不是一个“地鼠”露头,而是一百个“地鼠”同时露头,就算别的地方只有一把锤子、上海有十把锤子,也是远远不够用的。还要固守之前的“精准防控”做法,就相当于是拿相对有限的医疗资源去拼消耗战了;不仅起不到预期效果,反而让医护人员各处转战、连轴转,最后全累趴下!

  上海某些专家对“封城”嗤之以鼻,把“封城”说成洪水猛兽,好像离开谁地球就不转了,这不仅是滥用了“封城”这个词,而且怕是对“封城”的具体做法有什么误解吧?

  实际上这两年多来,局部的病毒“突防”都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真正到武汉那种程度的“封城”,也只有西安和长春出现过,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就是因为他们一开始不重视,无法第一时间切断传染源;而全国其他大多数城市的“封城”实质上都是严格划分“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关键部门以及维持社会基本运行的流通部门并不停摆,足不出户的只有封控区,防范区除了做核酸、查验健康码基本影响不大。反而是通过这些举措,基本都在一周到半个月时间内彻底阻断了病毒的传播,如郑州自内涝以来的半年内3次染疫,后两次基本都是一周就得到了控制,半个月就全面恢复正常。

  所以,在大量感染病例出现、社区传播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快刀斩乱麻”同样是“精准防控”!而且是最短时间、最小代价的“精准防控”。

  笔者在网上看到很多对比深圳和上海此类防疫的言论,其中有不少上升到对比两地的群众:

  笔者认为,这样的“地图炮”做法实在不应该,上海之外的人们受到的这种“地图炮”攻击还少吗?我们不要低估了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民群众的觉悟。

  前几天上海某区教委发文,要求不得使用“全员核酸”这样的字眼,这种心态真的让人无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笔者在头条号看到上海的@倪波老师写的在社区做了五天核酸检测志愿者的经历。3月19日,其所在社区全员核酸筛查,居委会事先上报应检人数为7000人,最后按“一人一管”只采集了1000人的核酸样本;20日,按20人一组混检,只采集了4000人的核酸样本。28.6%的漏检率让当地居民很紧张,这里面很大的原因就是存在群租现象。于是,倪波和小区业主主动组成志愿者团队,联合物业通过微信群等方式,摸排每家每户的实际居住人数,反复动员、多次催促,最终达成了小区全员100%应检尽检的目标。

  这样的场景笔者其实在去年也亲身经历过的。在防疫这样的关系每个人健康的公共利益问题上,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和奉献精神其实都是很高的。外地如此,上海的人民群众同样如此。不管每个人现在的立场是“左”还是“右”,但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熏陶的内核始终还是存在的。

  上海有这样高度觉悟的可爱的人民群众,那拐点还没出现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专家们不该好好自我反思一下吗?

  【文/子午,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子夜呐喊”公众号,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