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分裂的胡锡进怎样炼成的

2022-04-07 18733 13
作者: 纪体 来源: 激流网

  胡锡进先生是个名人,退休前,他是《环球时报》的总编辑,在喉舌里面属于极高级别的。在网络上,他也不和一般的高级别官员一样神龙见首不见尾,而是做出一副心直口快的样子,在社交平台上频繁发声,人送江湖外号“老胡”。不管是在国内的微博还是国外的推特,经常能看到老胡针对社会热点话题发表的评论。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他的评论,有人讽刺他只说国外的问题,对国内问题却很少批评,观点随着官方的政策方向不停摇摆;有人批评他老是和稀泥,碰到什么问题都是这事虽然很坏但也有好处;有人却指责他是在体制内隐藏很深的双面人,貌似忠诚,但私下里却对西方普世价值无比推崇,总想对国内舆论做潜移默化的改造。但他也确实吸引了一批粉丝,他的粉丝们说他评论问题总是理性中立客观,不偏不倚,官方有问题也会指出,群众的极端思想也会批判,西方的民主制度产生社会混乱了他也不会藏着掖着。他们还说老胡作为身处高位的体制内官员,能够突破重重限制在社交网站上发声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大家要体谅老胡先生没法把问题说透的难处。

  去年12月,胡锡进先生退休了,不再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他在网络上影响力这么大,退休自然也是相当引人关注。自由派幸灾乐祸,觉得主流终于连胡先生这样公开在网络上发表相对中立言论的人也容不下了。但看看胡先生的年龄,他多半还是正常退休。老胡把自己工作的这三十多年都献给了祖国的新闻事业,现在他退休了,起码可以给他的工作成果做一个阶段性的概括了。他的思想从何而来,起到过什么样的作用?他的言论未来还会受人欢迎么?可以从他过去的经历开始看起。

  一、胡锡进思想的变迁历程

  胡锡进青年时期经历了文革失败和改革开放兴起,接受过西方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后来又目睹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转向国家主义,其思想是一个驳杂的体系,带有一定的内在冲突和张力。

  老胡是1960年生人,根据他写的纪念父亲的文章来看,他出身并不差。他爷爷在民国时期是开药店的,家里面有100多亩的田产,在解放前家境相当不错。土改的时候他爷爷被认定为地主,因为没有什么恶迹没受太大冲击,但这个地主身份还是给老胡6年后的童年危机埋下了伏笔。老胡的父亲早年参军后来转业到北京的火箭科研系统当工厂的会计,在那个年代,工厂职工的地位不低,所以老胡刚出生那几年,相比于中国大部分家庭的孩子,物质条件相对优越。老胡在他纪念母亲的微博里说过,他小时总有肉吃,这一点估计很多70后80后在小时候都没法做到。 我小时候家里不算最穷的,但经济上也很拮据。母亲主家,她把家里的绝大部分钱都用来增加全家人的营养。我想要一件新衣服,要一个皮球,都很难。但是我们家总有肉吃,早上还经常买油饼。我小时候总生病,得过甲肝,肺炎,动不动就发烧。(胡锡进:清苦的日子里最需要一位慈爱坚强的母亲)到了1966年,当时的胡锡进小朋友家里受到了文革的冲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查看余下8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