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这处异动,关系到拜登新布下的一局杀棋!
早在2014年俄乌闹得不可开交那会儿,基辛格就提出过一个观点——
明智的乌克兰人领导人应该追求一种“类似芬兰的姿态”,既独立,在多数领域自由地与西方合作,但又小心翼翼地避免对俄罗斯的“体制性敌意”!
说白了,就是像芬兰那样,小国乖乖过小国的日子,尽量人畜无害,不要总是想着挑战强邻的权威。
这个观点引起了很多共鸣,比如另一个大佬布热津斯基就很赞同,他也认为,乌克兰应该效仿芬兰,与西方和俄罗斯同时保持关系。
可惜,克里米亚事件之后,俄乌关系迅速恶化,这个提议并没有用上。
直到俄乌正式开打之前,马克龙又把老基这个解决方案拿出来翻新了一下,说解决乌克兰问题,可以考虑让乌克兰“芬兰化”。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提议还是很符合俄乌冲突的现实的。
毕竟普京从开战那天就说了,只要乌克兰保持去军事化的中立,就可以谈和;泽连斯基也说了,只要谈和,乌克兰可以考虑中立。
成为芬兰那样的中立国,事实上是两方都能接受的和平选项。
于是在开战前后一段时间,“芬兰化”就成了解决乌克兰冲突的热词,如果没有美国拱火,俄乌顺利谈下去,没准儿最后还真走向现实了。
然而,仅仅一个多月,事情就迎来了戏剧性地反转!
首先,乌克兰已经不可能“芬兰化”了。
这一仗打到现在,在西方的渲染下,俄乌已经彻底成了不死不休的敌国,除非俄军能够打下整个乌克兰,或者替换一个亲俄的基辅政权,否则,想让乌克兰在俄罗斯的大国影响力下和平相处?想都不用想,已经不存在民意基础了!
换句话说,现在让乌克兰走“芬兰化”道路,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儿了。
其次,芬兰反而在加速“乌克兰化”了。
被拿来作为“中立模板”的芬兰,也让这一战给刺激到了,态度大变,坚持多年的“中立”人设也不认了,作为大国缓冲地带的政治觉悟也不要了,不招惹大国的政治传统也不顾了,最后憋出了一句话——我也要进北约!
为什么要说“也”呢?
大家想想,这种从前平安无事的国家,突然和家门口的巨熊撕破脸皮,铁了心要投向西方阵营,成为北约与俄罗斯对阵前线的剧本,眼不眼熟?对,颜色革命后的乌克兰就是这么干的!
所以,芬兰实际上是在走乌克兰的路子,变得“乌克兰化”了!
打出来的“芬兰化”
要知道,芬兰70年的中立地位,可不是随便来的。
早先,自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时起,芬兰还只是俄罗斯治下的一个大公国,十月革命后,芬兰才算是趁机独立出来了。
但要说独立,那也是相对的。
因为芬兰这个位置,正卡在苏联面向波罗的海的西面门户,是西面攻击莫斯科的主要战线,这就注定了,它和苏联的安全形势是深度绑定的。
或者说,芬兰本身就是苏联安全环境的一部分。
这种关联在二战的时候到达了高潮。
二战前夕,小胡子为了扩大德国的防御纵深和获取自然资源,首要的扩张方向,就是波罗的海沿岸。
因为一旦控制了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就分别能从海上和陆上,对英国和苏俄两个大国实施战略包围(如上图)。
这个时候,斯大林最不放心的就是芬兰。
原因很简单——芬兰离当时苏联的“第二首都”、军事工业中心、革命摇篮的重镇列宁格勒,只有区区32公里。
那么,一旦德军借道或者占领芬兰,列宁格勒岂不是暴露在敌人的大炮射程之下了?
为了消除这个bug,斯大林提出,以两倍面积的不毛荒地,交换芬兰的一些沿海岛屿,以供苏联建设海军基地。
这种无理条件,理所当然地被芬兰拒绝了。
于是,在德国攻占波兰西部之后,眼看着苏联的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恼羞成怒的斯大林决定打进芬兰,自己打出一个缓冲区来!
开战之前呢,斯大林认为,一个小小的芬兰,几天,最多十几天肯定能拿下来,到时候迅速扶持一个亲苏政权,等到那几个西方大国反应过来,肯定黄花菜都凉了。
然而等到真正打起来,战局却完全出人意料之外——
苏联动用96万军队、1.1万门大炮、3000辆坦克、3253架飞机,以官兵伤亡21.7万人、失踪1.6万人、被俘5000余人的代价,打了整整104天,结果就在艰难推进到芬兰首都之外的时候,被逼着和芬兰谈和了!
而对应的,芬兰方面只是损失了 2.6万名士兵。
惊讶不?
仗打成这样,原因有很多。
比如苏军轻敌。对芬兰的地形和芬军的战力评估不足,过于倚重重型师和坦克部队,结果就是复杂地段只能被战术灵活的芬军单方面吊打;前期兵力投入不够,后期增兵又占用了后勤运输的运力,导致兵和物资都运不过去,最后拖到严冬到来都没能组织起有效的攻势。
比如指挥体系垃圾。苏联自成立后,从前有经验的老干部都被“钢铁慈父”给肃反了,其余的多数指挥官压根儿就没打过现代化的战争,中间倒是打过一次波兰,但30万波兰人在西部同时面临德国进攻的情况下,都懒得抵抗直接投降了,这就让苏军自以为是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结果真上了战场,一脚踢到了芬军的铁板上了。
比如芬兰得到了西方大国的支援。开战后,国际联盟迅速开除了苏联,美国在对苏联经济封锁的同时,向芬兰提供了大量军购贷款,英法等国为芬兰供应了大量的武器,英法甚至准备派遣一个15万人的大兵团去芬兰参战,而一旦英法参战,盘踞西波兰的德国人一定会乘机对苏联发起进攻,那苏联可就危矣了!
就这样,本来野心很大的斯大林,被这么个小国硬逼上了谈判桌。
而苏军在战场上的表现,早就被各国看了个底儿掉。
特别是虎视眈眈的德国,已经完全不把这个“玻璃巨人”放在眼里了,德国最高统帅会议甚至认为,如果德军入侵苏联,发生在边境上的激烈抵抗最多不超过四周,然后就是些无足轻重的抵抗。
按照斯大林的评估,德国怎么着也得跟英国人打完了,才会进攻苏联吧,没想到希特勒旁观完苏联的弱鸡表现,不按常理出牌了,一边跟英国打着,一边就信心满满地提前和苏联开战了,斯大林仓促应战,前期打得非常被动。
而芬兰也在开战后彻底倒向了德国,成为德军进攻苏联的基地,甚至越过苏芬边界,跟着德军一起开始了对苏联的反击,被德国人评估为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一直打到1944年,德军攻势受挫,苏军这才终于开始反击,再次以巨大的代价打进了芬兰本土,逼着芬兰求和了。
事实证明,不管芬军抵抗得如何英勇,芬兰这种小国,注定是耗不过底蕴深厚的大国的,两场战争下来,芬兰被打得满目疮痍不说,还向苏联割让了差不多十分之一的领土。
惨痛的战事和残酷的现实,让芬兰人终于意识到,他们根本就没法摆脱身侧大国的阴影,不过经过战场上的一再较量,他们也摸透了游戏规则——
苏联只在安全问题上对芬兰感兴趣,只要芬兰没什么能威胁到苏联的安全,那就能在独立的基础上与苏联搞好关系,反之,成为“反苏同盟的前哨”角色,对芬兰有着致命的危险,因为芬兰永远会是大国冲突中第一个被侵占的国家。
“既然我们被上帝放到了东西方交界的夹缝中,我们就得学会在夹缝中生存的艺术。”
想清楚了这一点,芬兰的中立政策就逐步清晰了。
战后,芬兰积极改善和苏联的关系,宣布奉行对苏和睦友好、与一切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不介入大国纠纷的和平中立政策。
为了在东西方阵营中找一个平衡点,芬兰政府甚至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反而是和苏联签订了《苏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承诺不成为任何国家进攻苏联的基地。
苏联方面呢,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本来芬兰是可以加入反法西斯同盟,或者至少保持中立的,结果是苏联的强横,生生将它“推进了希特勒的怀抱”,让自己卧榻之侧,变成了反苏前哨。
所以,对于芬兰的主动中立,反思之后的苏联也作出了善意的回应:战后没有对芬兰实施军事占领,延长了赔款期限,削减了赔款数额,甚至帮助芬兰提升国防能力,同时也不反对芬兰发展与西方世界的关系。
芬兰也成了所有与俄罗斯接壤的欧洲国家中,唯一保持了独立,没有加盟苏联的特例。
而且,在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安全顾虑后,芬兰把全部心思放到了发展经济上,成为了冷战中两大阵营的转口贸易基地,来自苏联的庞大需求、廉价能源和大量投资带动了芬兰的经济发展,战后20年间,芬兰工业生产增长了500%。
更有意思的是,因为芬兰这种特殊的立场,为了防止芬兰彻底倒向苏联,西方阵营也一直在积极争取,比如看芬兰在经济上太过依赖苏联,美国就在和芬兰的贸易中,单独开小灶,提供了各种便利、优惠和贷款,以扩大和芬兰的贸易联系,防止芬兰“变色”。
比如为了显得芬兰的“民主体制”更先进,美国专门派出经济专家去芬兰手把手地指导,帮助芬兰提升工业生产和销售方式,挖空心思地帮助芬兰加入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增强芬兰的国际竞争力。
芬兰就在东西两个阵营间左右渔利,甚至还因此享受了一些特权,比如西方对苏联的禁运措施,芬兰完全不遵守,美国也不敢因此制裁芬兰,只能不了了之,这但凡换个国家,早被美国弄死了。
当然,为了保持这种超然的状态,芬兰也是作出了一些必要的妥协的,比如默认苏联对芬兰内政、外交政策的部分影响, 比如文化上禁止反苏的舆论环境等等,但总体来说,仍然保持了国家决定性的独立。
也因为这些妥协的倾向,西方阵营开始挺鄙视“芬兰化”的,向社会主义苏联低头,你还有骨气没有?
直到苏联解体,诸多中东欧国家都不知道怎么和俄罗斯相处了,这个时候,“芬兰化”这种在政治上拥有主权,在经济上享有自由,同时又和身侧大国保持友好关系的模式,慢慢就开始闪烁着政治智慧的光芒,成为了小国立国之道的典范。
这也就是基辛格、马克龙等人,纷纷将“芬兰化”作为标准模板引入俄乌冲突的原因。
为什么要加入北约?
所以,按照今天的说法,芬兰和乌克兰一样,无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地缘安全角度,都与俄罗斯有着复杂的历史经纬。
二战至今,芬兰人也很珍视这个从血与火中得出来的教训,保持了70多年的中立,尽量避免让芬兰再次变成大国冲突的战场,对加入北约一向不热心。
那现在为什么动摇了呢?几个原因。
其一,欧洲安全形势的恶化
去年下半年,俄罗斯对乌克兰重兵压境,让一众承平已久的欧洲国家傻眼了,二战之后哪见过这阵势?
其中芬兰的反应尤其激烈。
去年年底,芬兰豪掷100亿欧元向美国采购了64架F-35,光这一笔交易,差不多就花了芬兰全年军费预算的两倍!
这么大手笔的交易只是在买飞机吗?并不是!是在买和美国的安全关系,加大和美国的捆绑!
可见,从那个时候开始,芬兰人的心态就开始变了。
直到2月俄乌开战之后,这种变化就彻底爆发出来了:根据民调,1月底只有24%的芬兰人支持加入北约,芬兰总理也说加入北约“极不可能”,而到了4月份,这个数据已经暴涨到68%,据说,如果芬兰政府倡议,这个数据还会涨到77%。
在这种一边倒的民意下,4月20日,芬兰国会就是否加入北约展开辩论,10名党团领袖,8人表决同意,几乎已经不存在悬念了。
其二,美国和北约的“引诱”
芬兰和乌克兰一样,都是进攻俄罗斯的潜在主战线,当年斯大林对芬兰的安全顾忌,到今天还是一样存在的,甚至可以说,在所有欧洲邻国中,乌克兰和芬兰就是最能挑动俄罗斯安全神经的两个国家。
那么问题就来了——乌克兰一心投向西方,于是俄乌战争打响了,现在芬兰又走一遍乌克兰的老路,不担心又来一场俄芬战争吗?
在芬兰政府4月13日向国会递交的国家安全报告里,讨论加入北约的问题时,也提到了这种风险,不过芬兰的逻辑是相反的:如果芬兰和瑞典都加入了北约,那么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动武的门槛也会相应提高,从长远来看,其实是有助于区域稳定的。
在这个逻辑下,乌克兰今天的局面,不是因为一心投向西方阵营,恰恰相反,是步子慢了,没有及早投入西方阵营,如果早加入北约,俄罗斯的战争成本和风险会大大提升,普京还会动武吗?
所以,芬兰的结论就很清晰了:加入北约,赶紧的!
但这个自嗨的逻辑存在一个天大的漏洞,这也是乌克兰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在打了申请、而又不是北约正式会员的时候,也就是愿意当北约反俄桥头堡、却还没享受北约共同防卫承诺的时候,你能不能独自承受俄罗斯的怒火?
最近加入北约的北马其顿,整个入会程序可是足足走了13个月,也就是说,有13个月的过渡期,你暴露了反俄的意图,而北约又不会保护你,那么你能不能独力熬过去?
要是在以前,芬兰或许也许还不敢冒这个险。
但在3月初,芬兰总统特意去华盛顿拜了趟码头,拜登当场承诺要帮助强化芬兰的防卫力量,得到这句保证,芬兰马上表态已经准备好“讨论加入北约的可能性”。
那之后,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就化身媒婆,在各种场合向芬兰和瑞典喊话,说两国这些年参加了北约不少的行动,是北约“最亲近”的国家,完全满足入会条件,只要他们愿意来,北约全体成员国一致鼓掌欢迎。
至于过渡期的问题嘛,斯托尔滕贝格也说了,给两国特事特办,流程简化,而且,还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北约有办法应对两国将入未入阶段的安全顾虑。”
这话就让人浮想联翩了,颇有点北约要为了芬瑞两国,和俄罗斯正面硬刚的意思。
此外,芬兰还有一重乌克兰没有的身份,那就是欧盟成员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欧盟也是有共同防卫承诺的。
虽然欧盟的防卫政策也就是吓吓小朋友玩儿,但在当前的形势下,美国是可以通过这个防卫政策,在芬兰、瑞典入约的问题上,将欧盟、北约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的,也就是说,芬兰背后的支撑力量,要比乌克兰强劲且实际得多。
不过咱们想想,之前北约忽悠乌克兰的时候,那也是话说得很漂亮,各种勾引,各种亲如一家,结果俄罗斯真打过来,又突然想起乌克兰不是正式成员,对你没有承诺,当时开战之后泽连斯基是怎么说的?乌克兰在独自战斗!
有乌克兰珠玉在前,美国和北约的口头承诺有多大可信度,就要打个打问号了。
所以,芬兰的疑虑依然是存在的,一直到3月初的时候,表态还比较扭捏,说现在在考虑,但可能时机还不是很成熟。
然后这个时候,俄罗斯又送上了一记助攻。
3月底,俄罗斯第一阶段目标草草结束,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之后,速战速决的目标失败了,引发了西方阵营新一波的反俄高潮。
这就给了芬兰极大的鼓励:俄军居然又变得和80年前苏芬战争时一样菜了?那么趁着俄军在乌克兰分身乏术,连芬兰附近的防御力量都抽调走了,现在不就是加入北约的最佳时机吗?
而且“国际社会”反俄声势大涨,也给了芬兰“顺势而为”的底气。
所以,从4月3日开始,芬兰对于这个问题的表态就越来越清晰了,甚至可以说有点迫不及待了,芬兰总理马林前两天还说,芬兰将在“几周而不是几个月内”做出决定。
芬兰的价值
芬兰加入北约,将是欧洲地缘版图上,一个不亚于2014年乌克兰转向的重大转变。
为什么这么说呢?
2014年乌克兰危机之后,北约趁机强化了在波罗的海和黑海的部署,确立了对俄罗斯的“钳形攻势”。
北钳,是以巴伦支海-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为核心,威胁俄罗斯西北方向。
南钳,是以巴尔干-黑海国家为核心,威胁俄罗斯的西南方向。
两只钳子一南一北,不止要将俄罗斯彻底挤出欧洲,更是将刀口直指俄罗斯靠近欧洲一面,最繁荣的整个中心地带!
但搞了几年下来,这个南北夹击的战略并不成形,主要原因就是始终存在一个短板——“北钳”太弱了。
这个“北钳”有两个支点,北边的支点是挪威,南边的支点是波罗的海三小国加一个波兰,这五个货反俄的决心倒是很坚定,却成不了大事儿:
一来,五国海陆空力量加一块,还不够俄军西部军区的一个零头;
二来,因为芬兰和瑞典保持中立,波罗的海的反俄包围圈始终没法闭合,北约没法打通到波罗的海的战略纵深,实现自身力量成体系的投放,因此,北约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存在,一直是鸡零狗碎的,根本发不出力来。
相反,俄罗斯凭借圣彼得堡和加里宁格勒的海军基地,在波罗的海这个“俄罗斯的西大门”掌握了绝对优势,实力比起北约的这只钳子强劲多了。
所以在此之前,俄罗斯和北约的交锋主要都是围绕着“南钳”进行的,北卧龙南凤雏的“双钳攻势”,事实上被俄罗斯给破了。
那么北约要让这个战略活过来,就必须完善芬兰和瑞典这块拼图。
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和北约要借着乌克兰战争,一再煽动芬兰和瑞典入局的原因。
单就芬兰一国来说,一来,其国境离俄罗斯“北方首都”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不过100公里,在这里部署军事力量,相当于把枪直接顶到了俄罗斯的脑门上;二来,芬兰拥有波罗的海的优良港湾,可以为北约提供掌控波罗的海的绝佳支点。
就战略层面来说,只要芬兰和瑞典加盟,北约在波罗的海的包围圈就闭合了,波罗的海沿岸的战略纵深和海陆补给通道就此打通,“俄罗斯西大门”完全洞开,北边这只钳子就真的可以夹人了!
如果细看北约最近的一系列动向,其实就是在强化这个南北夹击的攻势。
引芬兰和瑞典入局,强化“北钳”的部署,是第一步。
在“南钳”的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再建四个战斗群,和之前部署在“北钳”波罗的海三国以及波兰的另外四个战斗群,一南一北相呼应,这是第二步。
此外,美国和北约都宣布,要加强在北约东翼的部署,强化从波罗的海沿岸到黑海沿岸的战斗力,将两只钳子都磨利了,这是第三步。
这三步走下来,“钳形攻势”就正式成形了,两个方向可以发挥1+1>2的效果,俄罗斯从此两面应敌,安全环境大大恶化,大半的精力都将耗在西部国土全线的升级对抗上。
所以,要打破这个钳形包围,俄罗斯就必须要保留芬兰和瑞典这个“缺口”。
早在战事开始之初,芬兰才漏了点口风,普京马上就威胁说,如果芬兰加入北约,将面临“军事和政治后果”。
其后随着芬兰态度不断松动,俄罗斯方面的表态也更加直白,比如有议员说芬兰会因此“成为目标”,梅德韦杰夫甚至作出了核威慑的警告。
同时,俄西部军区波罗的海舰队搞了一场演习,还往俄芬边境部署了两套海防飞弹系统。
但现在的局势下,这些动作能不能吓退芬兰,还在两说。
20日,芬兰外长还说,芬兰需要准备应对俄方作出的“巨大而无法预测的影响”。
可见,芬兰方面是知道后果但仍然愿意冒险的。
一切都取决于这几周俄罗斯在战场上的表现。
如果战事继续推进不顺,那么俄罗斯将面临的形势,就有点类似苏联解体的时候,北约将再次进入一个无节制的扩张在周期,芬兰也就再没有顾忌了。
其实看芬兰最近越来越清晰的表态,趁着5月份俄乌顿巴斯决战的时候加入北约,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而芬兰和瑞典步调一致,在加入北约这件事上,芬兰占着主导,只要芬兰点头,瑞典也会跟进。
届时,这无疑是北约的一次大胜,也无疑是普京的重大失败。
想想几个月前,普京还在霸气地回击,要北约退回到上世纪90年代的边界,其后不惜发动乌克兰战争,也是为了抵住北约东扩的势头。
但局势发展到现在,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反而产生了“反效果”,既刺激了“脑死亡”的北约团结在美国麾下,又引得北约向着波罗的海沿岸实质性地扩出了一大步,让“俄罗斯西大门”完全洞开!
从此之后,芬兰和俄罗斯之间长达1300公里的接壤地带,将成为北约与俄罗斯新的冲突边界,俄罗斯的安全形势将大大恶化。
打出一拳,引来百拳,那么俄罗斯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打这一仗,意义何在?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在更深的层面上,美国苦心引入芬兰和瑞典,欧洲搭好一个钳制俄罗斯的框架,又积极煽动俄欧对立,目标就是带头围剿俄罗斯吗?
并不是!
美军参联会主席米利最近说,他不认为美军需要在欧洲这些基地永久驻军,因为他相信欧洲盟友们会愿意建造基地、愿意为基地付费,美国只需要派出少量部队进行轮驻,“会得到永久驻军的效果”。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欧洲这边“势”已经作好了,对俄罗斯的围堵将以欧洲盟友为主,反正北约各国预计普遍会将军费提升到GDP的2%以上,出地、出钱、出人,美军保持少量存在,负责引导就好。
那么美军要去哪里呢?
此前五角大楼公布7730亿美元预算提案的时候,五角大楼就说了,虽然俄罗斯构成了“严重威胁”,但美国会“将中国作为节奏挑战的优先事项”。
总结一下就是,美国借助这次战争,补足了北约的“缺口”,成功实现了北约两面钳制俄罗斯的战略,下一步就是要让放手让欧洲自己来运行这个战略,和俄罗斯搞平衡对抗,美国要从欧洲抽身,抽调力量到印太地区围堵中国了。
所以,现在中国也在等这一战的结果。
如果俄罗斯战场大胜,那么美国的如意算盘就打不成,美欧的主要精力仍然离不开欧洲,中国的时间窗口依然在。
反之,如果乌克兰成功阻住了俄罗斯,那么美国完全可以脱身,北约趁势壮大,“印太版北约”也会大受鼓舞,中国这边的压力相应也就大了。
拜登已经布好了局,现在就等普京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