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性主义”资本观
近年来,“资本”在我国思想、舆论场上确确实实成了一个热词。客观原因是,随着多年来各种资本力量的壮大,无、资矛盾已经不仅是主要的,而且在日益加剧、显性化;主观原因是,无产阶级正越来越能感受到来自资本的压迫,而我国有着丰厚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遗产,人们不仅对“资本”之类概念比较易于接受,也不难调用这些概念来观察现实问题。
普通民众“反资本”意识的觉醒,已经让自由主义市场派或“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痛心疾首,如坐针毡。这派对资本的观点实际上是相当保守的,他们不愿意触动资本的哪怕一根毫毛,已经为最广大人民所不喜,也比较容易辨别。另一类对资本的观点正在变得流行,即不是一昧要求捧着、护着资本,无条件把它视作健康力量;而是要求利用、限制资本,把资本看做一种中性力量。
须高度重视在资本问题上的这种理论倾向。
现实是,虽然“资本”一词出现的频度越来越高,但人们对资本的认识远不是统一的,更别谈在马列毛主义基础上的统一,而是相当庞杂。实际上,正如迎春老师所揭示了的,这里面也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是重复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观点,跟在萨缪尔森等人后面,把资本看做中性的“生产要素”或生产工具。这种观点看似是对资本理论的“创新”,实际上并无新意,萨缪尔森等著的《经济学》中就说“资本一词通常用来表示一般的资本品,它是另一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参见 -“一分为二,利用资本,转化资本”?)
另一条认识路线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坚持把资本看做“用于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整个《资本论》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资本的本质不是物,是生产关系,资本是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意味着剥削、压迫。”(郝贵生:纪念马克思诞辰204周年,再论资本的本质)
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其实很早就批判了在资本问题上的“中性主义”认识倾向。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的理解,跟“去剥削化”即否定资本标志着的剥削关系的资本观毫无共同之处。
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资本观。
如恩格斯在1884年致保尔·拉法格的信中就说:“只有剥削自由工人的劳动资料占有者才是资本家!”“最好这样说:革命前的小农为家庭衣着织布使用的织布机不是资本;甚至农民利用漫长的冬夜织出布匹卖给商人,织布机也还不是资本;但是,只要使用一个雇佣工人为商人织商品布,并赚取生产费用和布匹出售价格之间的差额,那末,这个织布机就变成了资本。生产的目的是生产商品,这并不赋予生产工具以资本的性质。商品生产是资本存在的先决条件之一;但是只要生产者只出售他自己的产品,他就不是资本家;只有当他利用他的生产工具剥削他人的雇佣劳动时,他才成为资本家。……这您怎么竟没有加以区别呢?”(《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8月第1版,441页)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