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毒源流】国民党的统治与民进党的崛起——走进台湾系列(二)
回顾台湾的历史,小兵认为,台毒思想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是其独特的地缘政治位置、特殊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依附性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共同造就的,而不单单是纯意识形态领域的延续。
所以,我们要统一台湾,乃至要解放台湾,首要做的就是要清除台毒思想产生的根源,这才是治本之策。
1、《台湾共产党人如何认识台湾?——走进台湾系列(一)》
一、国民党在台统治简史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统治危机,而此时台湾很多老百姓,也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美帝国主义为了自己在远东的利益,为了遏制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大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援助,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挡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当然,虽然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大力援助台湾,但并不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1954年,“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签订,美明确要求蒋不得擅自采取军事行动,美将台湾定位成制约中国的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而蒋介石,一面以戒严法在岛内实行紧密控制,实行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38年的戒严令,以防止政治动乱;另一面,他也反思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教训,进行了土地改革和政府主导的台湾工业化进程。
1、国民党治台的经济简史——台湾本土资产阶级的兴起
(1)台湾土改
台湾土改的目的是国民党选择牺牲一部分地主阶级的利益,以争取农民的支持,瓦解共产党人在台湾生存的根基,求得政权稳定。
台湾土改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三七五减租”——农民交给地主的租金,不得超过正常年收获量的37.5%。
第二阶段:“公地放领”——将从日人手中没收来的“公地”全面放领给每个农户。
第三阶段:“耕者有其田”——政府赎买地主的土地后,再转卖给佃农承领。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个阶段,政府除了70%以实物土地债券补偿地主损失外,还给了地主四大公营公司(台纸、台工矿、台农林、台泥)的股票作为补偿,这就形成了后来台湾本土资产阶级的原始资本。
另外,一些对国民党土改政策不满的地主后代,跑到日本后大搞“台毒”,他们不仅反对中国大陆,还反对蒋介石,亲日亲美,甚至成立了“共和国”,在美国还有台毒的武装力量。直到今天,搞台毒的人还是集中在台湾南部地区,民进党视台南为自己的票仓,因为当年台南就是地主窝,台湾最好的耕地在嘉南平原,嘉南地主的子弟很多是海外台毒的主力——这个历史因素是不能忽略的。
总体来看,国民党在台湾的土改:基本消灭了台湾的地主阶级,自耕农的比例持续上升,而佃农和雇农的比例显著下降。
另外,土改后农民自由度的提高和收益增加,也为台湾工业化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大量的产业后备军,打下80年代台湾开创“均富”奇迹的基础。
最后,国民党通过稻米肥料交换制度等措施直接从农业收入中吸取了大量剩余,这也是此后台湾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
(2)台湾工业化分期
A、进口替代时期(1949—1959),农业向工业转型
1953年,国民党开始实施第一个“四年经建计划”,在从大陆带过去的官僚资产阶级的主导下,又大力扶持引导民间资本,全面创办进口替代工业。
1953年到1958年,台湾增加了6000家民营企业,台湾经济年均增长率也达到6.9%,进入了一个工业化起步的阶段。
B、外向型经济建立(1960—1973),重点是发展制造业
上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产业转移,台湾承接了大量境外资本,再加上台湾治安相对稳定、劳工工资极其低廉、以及国民党给予的免税等优惠政策,台湾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
1966年,亚洲第一个加工出口区——高雄加工出口区正式成立。
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
与此同时,台湾本土的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大型企业,台湾的大资产阶级形成;中小企业与中产阶级也同时开始崛起。
1965年,台湾有约100万农村青年进入都市地区,成为打工族,后来其中一部分人回乡创业,导致全岛乡村的中小制造业勃兴,工厂客厅成为一时独特风景。
1972年,中小企业由60年代中期的十万多家猛增到六十余万家,占台企业总数95%以上,产值占GDP的60%,吸纳了75%的就业人口。
那个年代,与周边国家相比,台湾的劳工阶层显得相当“温顺”:
这是因为:
第一,台湾当局强力打压劳工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
第二,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政策屠杀了大量台共党人,导致台湾社会主义运动断层。
第三,台湾劳工的高流动性,他们身份介于农民和工人中间。
第四,女性劳工占了80%,其中60%还是十几岁的女孩。
第五,资本主义文化的宣传和诱导。
C、1973年-1986年,产业结构调整,第二次出口扩张期
70年代的中东战争与世界石油危机的发生,对一个缺乏能源的台湾,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台湾外贸出现逆差。
压力之下,台湾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将原制定的第六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改为“六年经济建设计划”,改善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进行绿色革命,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开发能源与海洋资源。
蒋经国治台16年,大搞“十大建设计划”和“十二项建设”,奠定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形成了重工业与轻工业配套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得台湾基本实现了经济现代化。
而这一阶段,集中在台湾南部地区的重化工业、传统工业、食品加工业和金属制造业,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拥有了可以和国民党带来的官僚资本一搏的经济实力。
台湾本土民间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其产值,1949年占28%;1985年占84%;在这一阶段,在500个台湾大企业中,本土新起的企业与旧官僚资本系统的比率是3: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台湾本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在政治上拥有与官僚资本平等的地位。
而且,台湾的中小资本家也越来越强力感受到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没有和官僚资本、寄生资本平等竞争的机会——台湾中产阶级,成为反抗国民党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最活跃力量。
D、80年代中后期—今天,台湾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开始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986年,台湾当局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适应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台湾的新竹科学园区取得了巨大成功,经济转型到信息半导体产业为主,台积电成为台湾的标志性公司。
随着台湾自由市场的拓展,因为其地理狭小、反封建的不彻底性和资本主义固有的发展规律,台湾也像日韩一样,快速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一大批中小企业开始破产,中产阶级急剧萎缩,成为21世纪台湾不得不面临的严重问题。
2、国民党在台湾的政治威权统治与民主运动的兴起
1949年,台湾颁布的戒严令,不允许有组织的反对力量存在,人民的言论自由被限制,宝岛进入了38年的白色恐怖时期,就像一个台湾人在《我们台湾这些年》中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警总,说话、写字前都会自我先审查一遍,以防被定上共产党的罪名。
当然,为了给美国人看,国民党设置了两个花瓶党:民主社会党和中国青年党,用来上演民主的话剧。
首先,蒋介石大肆屠杀、镇压台湾共产党人和异见分子,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少,至今没有解禁。
我们知道的是,仅仅1950年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就有3000余名地下党被捕,其中1800多人被特务押往马场町刑场枪决。
戒严令下的台湾,人人自危,在台北街头、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经常看到台湾当局用红墨水写的枪毙死刑者名单的布告;电影院每次放映电影时,开始的字幕是“通匪者杀”……
蓝博洲同志在《台共党人的悲歌》、《寻找祖国三千里》、《幌马车之歌》等书中,有详细记载。
其次,蒋介石强力控制农会、工人组织和工商协进会,很多人既是这些协会的管理者又是国民党的官员,这就极大稳定了社会,保障了国民党的统治。
最后,国民党还强力控制教育,通过从小到大的一系列政治课,向学生灌输主义、领袖和“反攻大陆”的思想,强化青年对党和政府的支持;国民党还党团挂帅,大力在学校发展“救国团”和知识青年党部,学生受到严密的纪律管理,学生时代的错误会被记入档案,交给未来的雇主;另外,蒋介石还专门挑选国民党的党员担任各级学校校长、主任、教育行政主管等职位,个别非国民党籍的管理者只是点缀——这样一套体系下,本来应该是最活跃的学生群体,反而成为台湾最安定的人群。
但这样的高压统治,毕竟是不得民心的,也毕竟是长久不了的。
(1)威权政治的缺口——老人国会
当年,蒋介石为了维持政权合法性,一直保留了大陆时期选举出的“中央民意机关”,如国民大会、立法院、监察院,并且还借“动员戡乱”之名,冻结了“国会”选举,第一届“国大代表”、立法委员和监察委员,一直到1992年才全部辞退,形成了“万年国会”、“万年议员”。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国民党开大会时,绝大多数人是拄拐杖或抱病出席的。
这显然招致了台湾本省人和台湾新崛起的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许多地方的政治精英,因为缺乏上升为更高层级统治精英的管道,转而精心培植当地圈子,形成了对国民党威权体制的潜在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蒋经国不得不增额选举,这打开了一个缺口:反对派力量、有政治企图的台湾人,终于有了迈向高层之路的合法管道。
而从国民党内部来说,留学欧美,受过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的技术官僚,不仅控制了台湾的经济决策部门,也开始在台湾的行政和党务系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再加上美国人有意培植这些亲美的技术官僚,相比于“革命精英”和“军事精英”,这些技术官僚专业知识扎实、工作有效率、为政还清廉、思想更开明,获得了很多年轻群体的追随,形成了国民党内部的“开明派”或改革派。
这些人与国民党外部的反对力量结合起来,盘踞一个省的国民党政权,“台湾化”是其不可避免的“结局”:威权统治再也持续不下去了。
(2)中坜事件
1977年11月19日,群众怀疑国民党参选人在唱票时弄虚作假,长久被压抑的愤怒情绪驱使现场群众、大学生和围观者把警察局团团围住,并烧毁了8辆警车,点燃了派出所的房子。
虽然,国民党也派军队开进现场,并与群众对峙,但到次日凌晨,当局宣布那个国民党参选人已交法办,台湾群众挑战国民党的斗争第一次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就是著名的中坜事件。
中坜事件提示反对阵营,可通过街头群众运动来动摇国民党的威权统治,于是,越来越多的反对组织兴起,连续挑战国民党的权威。
(3)《美丽岛》事件
1979年8月16日,《美丽岛》杂志创刊,他们通过设立各地的服务社,推进了党外反对势力的组织化进程。
面对兴起的群众抗议运动,国民党的强硬派主张以专政机器吓阻抗争,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名义镇压抗争,最终酿成了高雄事件:《美丽岛》杂志社在高雄举行活动,国民党军警和群众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美丽岛》编辑部的许多人遭到逮捕,几十人以阴谋颠覆政府罪被判刑,仅出版四期的杂志被查封。
但,这种高压不仅没有吓阻抗争,反而燃起了更多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抗争的斗志,国民党在人民心中的权威性进一步瓦解了。
《美丽岛》事件后,政治不再令人恐惧,政治犯及其家属不仅没有像以前那样受人歧视,反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同情和认可,白色恐怖时代所造成的那种政治压抑,终于开始解冻。在1980年12月台湾举行的增额“国代”和“立委”选举中,甚至出现了“代夫出征”(丈夫坐监狱,夫人出来竞选)的政治奇观。
《美丽岛》事件后,曾经作为受刑人辩护律师的陈s扁、谢c廷、苏z昌等名声鹊起,收获了无数的政治声誉和民众支持,而当年处于国民党统治集团一方的正是“新闻局长”宋c瑜。可以说,这个事件所展露出来的著名人物,深刻影响了未来台湾20年的发展。
《美丽岛》事件,为民进党的成立准备了充分的舆论动员、组织储备和政治资本。1986年9月28日,民进党顺应了反抗国民党的民意要求,顺应台湾本土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要求,在台北宣布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反独裁、追求社会进步的意义。
甚至可以说,1979年爆发的与民国党有组织、有准备的政治较量——美丽岛事件,让几乎所有的台湾自由派知识分子和左翼的、环保的、女权的反国民党的社会组织,全都集合在了民进党的旗帜下。
但,可悲的是,因为对国民党的强烈不满,很多台湾民众并没有清楚认识到民进党所主张的台毒思想对台湾的危害性,因为反国民党,所以认同了民进党所有的口号,甚至台湾的左翼运动,也受到了民粹主义思想的影响。
(4)蓝绿矛盾
1987年,台湾解除38年的戒严,开放以前禁止的东西,国民党的威权统治彻底瓦解了,从此蓝(国民党)绿(民进党)矛盾,成为了台湾社会的一个显性矛盾。
民进党的经济基础是:集中在台湾南部的本土资产阶级+中产阶级。
国民党的经济基础是:从大陆带过去的官僚资产阶级,掌握着台湾北部地区的金融业、服务业和芯片产业。
民进党的支持者:农业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平民居多,很多都苦大仇深,多在台湾南部地区。
国民党的支持者:都会区、受教育程度高、中产阶级及以上,多在台湾北部地区。
民进党的主张:本土意识与台湾主体意识,主张与追求台毒,否定“中华民国”的政治架构,否定“九二共识”,“反蓝反中”,“去中国化”,反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民进党的旗号是,反对外省权贵层,为弱势的本省群体争取利益,“天然独”的台湾青年不假思索就选择了民进党。
国民党的主张:既有本土意识,也有中华民族意识,坚持“中华民国”的政治架构,承认“九二共识”,反对“法理台独”,“反绿不反中”,反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国民党老态龙钟,政策和竞选口号趋于保守化,政党领导人世袭化和内斗严重,很难赢得台湾绝大多数年轻人的支持,300万外省人在台湾处于弱势地位,国民党的党产遭到民进党的“洗劫”,国民党走向消亡的可能性增大。
小兵以为,蓝绿矛盾的本质是台湾本土的资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的内部斗争,两党都不能代表台湾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台湾社会主义运动又还处于起步阶段。
当然,民进党中间偏左的政策和竞选口号,并且利用台湾的省籍矛盾、南北矛盾、世代矛盾、民族矛盾等,的确能够迷惑不少台湾普通民众。
但,人民群众毕竟是历史的创造者!
台湾人民,总有一天会觉醒的!
我们解放台湾,最终还是要寄希望于台湾民众,寄希望于台湾真正的共产党,而不能寄希望于台湾的资本家。
二、“台独”的源流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被帝国主义的侵略打断,否则当年我人民解放军就武力解放台湾了。
2、美帝国主义对台湾的支持与控制,是导致台湾至今没有回归的重要原因。
3、从阶级本性上来说,全世界的资本主义都抵制社会主义,无论是台湾的官僚产阶级,还台湾的本土资产阶级,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政党都有着天然的仇恨。
4、中美建交后,蒋经国就开始搞他的“独台”路线,后来民进党上台,就公开搞起了台毒。
5、扶植一个亲美的台籍人士主持台湾,是美国的一贯政策。
50年代初,美国就欲指使李宗仁、孙立人推翻蒋介石政权,以谋台湾独立。后来,美国在各个阶段上,一直在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柯尔抛出“台湾人在人种上并非中国人”的论断,美国人还帮台毒分子设计各种公投方案。
6、台湾有着一种浓厚又复杂的日本情结,而日本又是台毒的策源地。李d辉说自己是日本人,蔡y文的父亲蔡洁生当年为日本人做事,“日台友好”是民进党的既定“国策”。
7、在很多台湾人看来,自己的小日子过得还可以,再加上民进党对大陆的抹黑宣传,所以维持现状的心态也是比较重的。
8、在心理上,台湾知识分子从日据时期开始,就有浓厚的“亚细亚的孤儿”的失落感与漂泊感。
台湾很多人有这样的心理感受:在台湾本土遭受了日本、美国和国民党的压迫;在日本、美国留学又被当成二等公民;他们留学回到台湾又会被乡亲们看不起,中国话还没学好,就去学日语、英语;而他们回到大陆,也会被当成“异乡人”看待——当年他们被清廷抛弃,经过这上百年的漂泊,经过民进党的“去中国化”,台湾年轻人对大陆母亲的情感是不浓的。
所以,让我们深入去理解台湾,去了解台湾的历史,去体会台湾普通人的心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好方式方法和时机!
最后,小兵想说,我们要坚决同“留岛不留人”极端反动思想作斗争,他们打着爱国的旗号,实则是我中华民族的敌人!
请记住,2300万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红色小兵
2022年8月30日
【文/红色小兵,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美好毛时代”公众号,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