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治中: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几个常见认识误区的辨析
【按】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发生后,俄罗斯和美西方纷纷指责对方对管道进行了破坏,一周多时间过去了,互联网世界对该事件的讨论热度丝毫不减,网络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平台充斥着各种关于爆炸事件的言论,各种所谓阴谋论、博弈论、“罗生门”喧嚣尘上,本文站在油气生产和安全保护专业的角度对几种网络媒体比较流行的观点予以必要的辨析,以供有关部门参考和决策。
误区一:北溪管道被炸将全面阻断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
除北溪1、2号管道外,俄罗斯向欧洲供气的主要管道还有4条,分别是:
1、亚马尔-欧洲管道(从北极地区亚马尔半岛西区白俄罗斯,分为两条支线,西线去波兰、德国东部,南线去乌克兰西部接入“联盟”管道,1999年投产,年输送能力330亿方);
2、联盟管道(气源地位于伏尔加-乌拉尔油气区的奥伦堡气田,经乌克兰分为两条支线,1979年投产,其中一条去斯洛伐克、捷克、奥地利等,一条进入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年输量240亿立方);
3、伊斯坦布尔管道(2020年投产,年输量315亿方,管道横穿黑海,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西北部分为两条支线,一条向土耳其供气,另一条向东欧和南欧部分国家供气。)
4、“蓝溪”管线(2003年投产,年输送能力160亿立方,“兰溪”管线由北至南穿越黑海海底,最后到达土耳其首都安卡拉)。
应当说,炸断北溪管道并不能全面阻断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即使俄乌战事正酣,目前上述四条管道尤其是通过乌克兰国境的管道仍在正常供气。
误区二:北溪管道被炸将造成重大生态灾难。
有专家学者称,此次爆炸可能造成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甲烷泄漏。
9月3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针对此次爆炸的专题会议宣布此次爆炸造成的甲烷泄漏量达到7.8亿方,相当于丹麦三个月的天然气消费量。考虑到甲烷泄露的温室气体效应大约是二氧化碳的数十倍(一说是22倍,另一说是近80倍),因此,此次爆炸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此种观点笔者很难赞同,应当看到,天然气的学名即甲烷(CH4)。8亿方的甲烷泄露和美国、俄罗斯等全球天然气生产大国因甲烷泄露造成的温室气体效应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以美国为例,根据《科学》杂志最新发表的一篇文章, 2018年全年,美国国内的油气工业甲烷泄漏达160亿立方左右。而此次北溪-1和北溪-2管道的爆炸,造成的甲烷泄漏和温室气体效应充其量只相当于美国年度甲烷泄露的二十分之一。此外,8亿方的天然气以油气当量换算大约相当于63.7万吨的石油(油气当量就是将天然气产量按热值折算为原油产量的换算系数。标准油气当量是根据原油和天然气的热值折算而成的油气产量,一般取1255立方米天然气=1吨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