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幸福感的培养(六谈《未来学校》之谬)

2022-04-25
作者: 颂明 来源: 红歌会网

  教育如何改革并不能以“外国做了什么”为风向标,而要立足学生发展的实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而真正把握住教育的规律。

  比如我们有学者看到“德国小学半天课,中学三四种”以后便惊呼起来:“为什么他们用1/3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基础教育的目标,而且水平并不低,我们应当怎么办?”这些学者却完全不顾及德国的一个现实问题,德国12岁至17岁青少年吸毒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 18岁至25岁的年轻男性,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吸食过大麻。这样的情形如果发生在中国会怎么样?

  我们国内也有一些激进的教育改革派尝试过“半天上课制”。媒体也曾以“县中只上半天课,高考升学率不降反升”为题大加宣传。当地还扬言两年之内全面推广,结果怎么样?又是再无下文的一个不了了之。

  试问,如果我们在现阶段推行“半天上课制”,老百姓能通过吗?

  我们的某些学者完全不顾现实地从概念到概念地空想,拍拍脑袋就是一个“理念”,然后一些媒体便不分青红皂白一拥而上地鼓吹。全然不顾真实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以为只要离奇就一定是创新。

  如果我们有一点实事求是精神的话,无论从哪方面比,我们的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不落后。拿美国来说,他们的大学靠的是“全球掐尖”来维持其先进的。而我们则是靠“输送尖子生而”被认为落后”的。谁能统计一下,中国向全世界输送了多少精英人才?!

  就目前而言,我们的教育饱受诟病的应当是学生负担过重和“学生的幸福感较低”。

  学生负担过重恰恰是“精英教育”作祟的结果,过于迷信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与实践的结合。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

  基础教育文化课实行通过制而不迷恋“比高分”。这就是基础教育“兜底不限高”的教学原则。“必须通过”就是强制性的。至于你能达到多高的水平,那则是“自由”的,学校提供帮助而不加统一要求。这个观念的改变,尚需时日。

  加大活动课的比重。活动课主要包括劳动、文娱、体育、科普和学军活动。活动课要实现课程化,纳入教学大纲规划。

  把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应当组织教育专家进行深入调研,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

  从国家的层面来说,为了保障儿童的睡眠时间,似应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儿童至少睡眠时间。可以考虑纳入《家庭教育法》。家庭教育也要有法可依。

  本文的重点是谈“幸福感的培养”。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确获得“幸福感”的必要因素。

  幸福感是一种自我体验。每个人对“幸福感”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那是不是意味着“幸福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呢?答案是否定的。“幸福感”一定是与具体人的“三观”密切相关的。比如对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来说,你给他再多的财富他也没有幸福感。他的幸福感仅仅体现在“攫取财富的过程之中”。一旦失去了对财富攫取的过程,他的幸福感也就随之消失了。

  从社会的整体来说,幸福感则与安全感和获得感(又称“成就感”)密切相关。安全感是幸福感的基础,失去了安全感,人心惶惶,那就谈不上幸福感了。获得感是幸福感的必要条件。获得感并不单单指“物质财富的获得”,更主要的是指个人行为能够被他人肯定、赏识,尤其是被社会肯定与褒奖。

  从具体的个人来说,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责任感”。责任感是自我肯定、自我赏识的一种心理状态。有了责任感,人对于自己的一切责任行为都会感到幸福。当这种责任行为同时受到社会肯定时,其幸福感就会“爆表”。

  生命的本质是一种责任。失去了责任感的人便再也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了。责任与能力相结合才能把“责任感”转化为“获得感”。如果失去了能力,责任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无法获得成就感,其心理就会呈现出无尽的内疚与自责。

  因此,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帮助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起儿童的责任感。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极度“自我”的人永远也不会有幸福感而只会有无穷无尽的抱怨。

  《未来学校》完全脱离了人生观、责任感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提高,完全忽视了“情感交流”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只是在侈谈“知识学习”的方法。这种“鼓吹”实际上就是“取消教育”。

  2022年4月25日星期一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