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来意:毛主席的“工读思想”和他的新教育制度的实践
晚年的毛主席关于教育的一些做法,现在不少人理解不了,他把教育跟劳动相结合,把教师、学生往农村、往工厂里赶,让他们“下楼”、“出院”,堪称独具一格,别开生面。
1964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北戴河召集了一些文化人谈哲学问题,他就提出要哲学家下乡,他说:
“大学文科现在的搞法不行,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书本里怎能出哲学?文科大学生今年冬天就要开始下去。教授、助教、行政工作人员、学生,通通下去。去五个月,有始有终,农村去五个月,工厂去五个月,得到些感性知识。”
毛主席的这些做法,源于他的“耕(工)读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比较崇尚读书,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读好了书就可以当官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读书人不愿意劳动,甚至看不起劳动人民,一心只读圣贤书。当然,也有与此相反的流派,那就是“耕读”,三国时候的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晋代的陶渊明“种豆南山下”,就是这个流派比较著名的代表。毛主席从小就受到这一流派思想的影响,心里种下了“耕读”的理念,用这种思想去改革教育,改造社会。
毛主席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时记的课堂笔记里,记录了一些古人耕读的事例,如明代理学家吴与弼在乡下种地为生,还收了不少学生,有个自广东来求学的学生发现这个吴老师特别勤快,“晨光才辨,先生手自簸谷”,毛主席在笔记上对此写道:“安贫重实行,〈簸〉谷其一端也。”又如明朝理学家张履祥,主张“耕读不容偏废”,他在讲学的时候,“于耕耘之事、种植之方,一一讲求”,这位张老师还写了一本《补农书》,专讲农事,毛主席在笔记中摘录了书中关于怎样种麦子才能丰收、怎样种树才能多挣钱的方法,还摘录了“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的名言。
受耕读思想的影响,毛主席读书时就与众不同,在读书的同时,热心进行社会考察。1917年7、8月间,作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与好友萧子升历时月余,步行千里,用“游学”的方式,考察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广大农村、城镇、寺院、学校,深入了解了民风社情,增强了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在一师就读期间以及毕业以后,毛主席还多次进行过这样的“游学”,野餐露宿,进行社会改造问题的探讨,还计划创办“工读同志会”,从事半耕半读。
那时的毛主席是极力反对读死书的,他在“民众的大联合”里写到学生的联合,对当时学生的境况做了这样的描写: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