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虹:也谈“无官不贪”与“无官不想贪”
“无官不贪”是古代民间流传的俗话,后来又加上“无官不想贪”,这种“无官不贪”与“无官不想贪”的现象,一直是封建社会固有的官场风景,也是资本主义社会自私自利小人的为官之道,现在有人大肆兜售的确别有用心。人民日报已有驳斥“无官不贪怎么反也没用”的专文,本文拟从另一角度谈点意见。
先谈谈“无官不贪”的由来。由于贪官污吏是封建社会的固有产物和普遍现象,老百姓便从贪官污吏危害社会欺负百姓的切身体会中形成了“无官不贪,无官不腐”概念。清官,为官清正,是极个别,是凤毛麟角,一旦出现群众就会大唱赞歌,广为传播,反倒更加深了无官不贪的认知。封建社会官吏大都道貌岸然,不仅从小就读圣人书,而且满嘴的仁义道德,怎么变成了老百姓恨之入骨的“贪官”,而且还是“无官不贪,无官不腐”?这源于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因为封建制度逼着官员“不能不贪”,社会环境有着本不想贪又不得不贪的无奈。一是封建社会制度造成官员不能不贪。当时有句深入社会各个角落的“千里来当官,只为吃和穿”名言,大明宰相张居正公开宣称“千里来当官,只为吃喝穿;想保吃和穿,当好这个官”。亲信便投其所好,山珍海味、生猛海鲜、名茶好酒,无所不送。“千里为官只为财”的谚语,更说明当官的目的就是搂钱,清代官场的捐官更是为了发财,清代衙门逐利风气之盛,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所不同的是,千里为官只为财,不是清代衙门中人的个体行为,而是整体取向了。而“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更是官员大肆榨取民脂民膏的写照。至于所形成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人人都明白的潜规则,一个人得到了权力或地位,其周围的亲友都能跟着得到好处或者晋升的社会风气,益发使腐败合法化、公开化。由官场贪腐俗语、谚语、潜规则、明讲究等构成的官场文化,实质就是怎么腐败怎么搂钱的学问集大成。虽然贪腐也与官场上频繁应酬、讲究门面气派有关,但这些应酬就是跑关系、攒人脉、往上爬,舍眼前小钱为日后捞更多更大的钱。官场的腐败捞钱的比拼,甚至形成一道让百姓鄙视的风景,《官场现形记》就是代表。而《水浒传》则揭露了北宋末年的政府腐败无官不贪、无吏不污的丑恶现实,官逼民反上梁山的真谛,反映了贪官污吏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的普通性、社会性以及产生的深刻根源。二是官场和社会环境的不得不贪。有些官员想洁身自好,可封建社会的贪腐普遍化使盯着其手中权力的家人和下属不答应,封建官场竞相贪腐的政治生态和自己难以克制的贪欲也不答应,官员们都把贪污当作基本技能和为官的本事,在贪污的大环境和社会氛围之中,如果不贪污抑或不会贪污,马上会当作另类被看不起、被排挤,逼迫每个官员不得不贪。比如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改革,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政治上很有建树,被称为大明第一宰相,可也是贪得无厌的贪官,而且还贪得很露骨、很肆无忌惮。最典型的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想为国为民干点事,但正道走不通,逼着他去搂钱(尽管这些钱没有装入他个人腰包)。据史书记载,戚继光一生中请客送礼无数,绝非合法收入能够承担,戚继光搂钱左右逢源的本事不比他打仗的本事差,可戚继光去世的遗产只有几亩薄田和几卷兵书。那些薪酬外的收入,都用于实现自己剿除倭寇、保境安民志向的对大明官场低头上面,自己没有用一分一厘,这是典型的政治生态逼迫的有着比贪更苦的苦水。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无官不贪,关键是社会制度和社会土壤。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