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证改名"创业证",失业率变创业率?只是遮羞布,不是真出路!
最近,广东将“失业证”改头换面成了“创业证”,官方说是为了方便管理、鼓励创业。
可老百姓不买账:
“失业就是失业,改个名字就能变创业?”
“这招高啊,失业率立马变创业率!”
“失业证变创业证,换个马甲就不认穷了?”
“这和把贫困户改叫‘待富群体’有啥区别?”
“失业不可耻,可耻的是不敢承认!”
这到底是给老百姓谋出路,还是给数据贴金?
名字改了,问题还在
根据官方说法,《就业创业证》的前身就是《就业失业登记证》,本质上“性质一样”。可改名的背后,藏着什么心思?
1、数据游戏:失业证变创业证,失业人数摇身一变成了“潜在创业者”。
网友嘲讽:“失业率统计表上数字好看了,领导脸上有光了,老百姓的饭碗呢?”
2、政策“甩锅”:失业是经济问题,创业却成了个人责任。
有大学生吐槽:“我连工作都找不到,哪来的钱创业?这不是逼着穷人当老板吗?”
政策优惠,看得见摸不着
广东确实有创业扶持政策:比如最高5万小额贷款、3年免税等。但现实呢?政策门槛高、流程繁琐,真正需要的底层百姓根本摸不着边。
1、贷款难如登天:银行要求抵押,政府贴息成空话。
一位创业大学生直言:“和普通贷款没区别,贴息政策根本享受不到!”
2、手续繁琐到绝望:办证要跑五六个部门,材料缺一不可。
广州一位失业大姐说:“光证明我确实失业就折腾了半个月,还创什么业?”
兰州曾有大学生领了“失业证”想创业,结果发现贷款要抵押、税收减免手续复杂,最后只能靠家里凑钱。
失业人员生存难,创业更难
首先,是失业登记的门槛高得离谱:
- 户籍限制:外地人没本地户口,连证都办不了;
- 隐形歧视:开过网店、摆过地摊的,直接被划为“已创业”,失去失业金资格。
总而言之,有社保记录、开了个体户、户籍不在本地的,统统不能办证。
有人苦笑:“失业了还得先证明自己‘足够惨’!”
其次,官方鼓励摆摊、开网店,但现实是:
- 成本压垮人:广州商铺租金年涨20%,还没开张先背债;
- 政策“雷声大雨点小”:免税额度每年9600元,可小本生意连税都交不起,优惠成了摆设。
一位小吃摊主苦笑:“我一个月毛利才5000,税免不免有啥区别?不如把城管管管实在。”
改名只是遮羞布,问题还是那些问题
进一步说,失业证改名创业证,其实本质是转移矛盾。因为失业是经济结构问题,现在是要求个人“创业自救”。
政策是好的,文件里写着:持证创业可减免税费、申请小额贷款、享受免费培训,……可到了基层就变样了,这就是“最后一公里卡壳”。
广州某社区工作人员透露:“上面要求鼓励创业,我们只能劝人办证,至于能不能贷到款,不归我们管。”
至于小额贷款,说是“免抵押”,实际银行要求担保、流水,底层百姓没资产、没稳定收入,根本贷不到钱。而且,小额贷款往往是被中介截留,真正需要的人拿不到。
一位创业者爆料:“申请贷款要先交5000手续费,穷人哪玩得起?”
“我们不是不想创业,是创不起!摆个摊都被城管赶,开个网店平台抽成30%,这叫创业?这叫当韭菜!”
打工人要的不是“新名字”,而是真出路
失业证改创业证,就像给贫困户发个“待富证”,问题没解决,倒是给领导汇报材料添了彩。
打工人要的是能活下去的尊严,不是数据报表里的“虚假繁荣”。
如果有一天,打工者不再被逼着“创业”,失业者不用为领补贴自证“足够惨”,那才是真正的进步。
如果连直面问题的勇气都没有,再多的“创业证”,也不过是遮羞布上绣的花!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