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讨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以下简称《唯一论》),这句话成为脍炙人口的教条。时空历经45年,人们陆续醒悟,这话似乎有问题。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造成了内需不旺,这也成为中国经济焦灼关键。当年思想解放的惊雷,如何变为今日的枷锁,是否需要再次思想解放?哲学是反思,是冲击边界的思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跋写于1873年1月24日于伦敦)。中国要继续发展,就必然需要思想进一步解放,破除思维的禁锢,既往的教条。
马克思哲学以现实为对象,以革命为己任。他的哲学一经建立,就脱离了抽象的谈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初步建立,实践是解释现实的个人-工人劳动的词语,而后指出与之对立的资本家也是实践者。只不过他们对工人实践的行为,绝不对自己实施,仅仅呈现理论状态。这表明对同一实践行为,主体不同真理判断不同,真伪不同。马克思《手稿》建立了这样的准则,拒绝抽象的谈论世界观、人之初等问题。打破了古典哲学的一维本质追索,建立了人化自然观、劳动创造人类、历史的观点。同时指明以前哲学术语的实践,是个感性物质活动和思维意识活动的泛指。由此总结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费尔巴哈提纲第八条】没有《手稿》的具体解析过程,就不会有《提纲》。与科学不同,哲学上没有灵光一闪的飞跃。以马克思为例,哲学上前进半步都经过三五年的艰苦过程。对提纲不恰当的赞美,遮掩了马克思艰苦卓绝的学习,对照现实的批判,剥茧抽丝般祛除糟粕,汲取精华。
我不赞同对《提纲》的引用,因为这不符合马克思哲学原则。提纲是对《手稿》的抽象概括,以提示马克思自己将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下简称《形态》)费尔巴哈章中具体化。《形态》结束了提纲的使命,但他人把《提纲》做成教条,反复引用,不求马克思初衷,造成了对现实和关键问题解析的表面肤浅的解释。《唯一论》引用提纲,除了违反马克思哲学的原则,更在于没有实践主体,实践目的。真理只是实践的思维结果,实践的物质结果呢?这个实践是否对劳动者有利,是否对劳动者思维与物质合一有利,是否能进一步解放劳动者?《唯一论》没有回答这些关键问题。
不是用人民做主体了吗?毛伟人所说的人民,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和个人,而社会主义的主体有官僚资产阶级,封建地主,流氓无产阶级吗?与无产阶级劳动者对立的资产阶级,在西欧封建时代是第三等公民。人民随时代变化,马克思主义者谈论实践必须亮明主体。含糊其辞的代价,就是制造了少数人先富裕起来,大多数人相对贫困,公民撕裂对立,阶级阶层形成和固化趋势。